当前,东莞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12万辆,而全市停车位缺口接近50%,停车难问题成为困扰市民的民生痛点。然而,2024年东莞通过“配建+路外公共”双轮驱动,新增8.6万个停车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025年又提出新增路外停车位不少于4万个,并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和停车资源共享模式的落地。从“增量供给”迈向“精细运营”,东莞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打响了一场破解停车难题的民生突围战。不得不说,这背后,既有东莞式治理的创新逻辑,也暴露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
▲东莞记忆停车场
现状:停车供需矛盾凸显,停车难题亟待解决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东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12.48万辆,而供应的停车泊位仅为212.46万个,泊车比仅为0.52,远低于理想水平。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在全市各镇街(园区)表现不一。例如,城区片区和水乡新城片区的泊车比例相对较高,供需矛盾不突出,但松山湖片区、滨海湾片区等其他四大片区的泊位缺口接近50%,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停车难问题成为市民生活中的“老大难”。尤其是在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区域,停车位的稀缺让市民苦不堪言。以南城街道为例,作为东莞的核心商圈之一,停车需求旺盛,但停车位供给不足,导致车辆乱停乱放现象频发。
供给端发力:创新路径增加停车位供给
面对停车难的困境,东莞首先从供给端发力,通过空间挖潜和立体化升级,增加停车位供给。2024年,东莞通过“配建+路外公共”双轮驱动,新增停车位8.6万个,其中配建车位4.94万个,路外公共车位3.66万个。这一成果得益于立体化扩容、桥下空间激活和共享经济模式三大创新路径。
▲洪梅中心广场立体停车库
在黄江镇玉堂围社区,新建成的玉堂围市场立体停车楼新增了150个停车位。社区居民王阿姨表示,以前买菜时常常为找不到停车位而烦恼,如今有了立体停车楼,买菜方便了许多。类似的还有长安镇厦岗社区的12层海螺停车楼,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周边幼儿园、公园、住宅区、工业园的停车压力。
▲长安镇厦岗社区的12层海螺停车楼
此外,东莞还盘活了8个桥下空间建设停车场,新增桥下停车位1406个。例如道滘大桥南岸桥下空地被改造成停车场,实现了“闲置空间变民生资源”。同时,东莞错时开放了27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释放了7290个共享车位,推动存量资源高效利用。
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停车位的供给,还通过立体化和共享化的方式,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停车选择。
政策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推动精细化管理
在增加供给的同时,东莞也在政策层面进行了创新和优化。2024年,东莞进一步完善停车政策顶层设计,印发了《东莞市2024年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点》,明确了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任务。同时,东莞还建立了市镇两级停车设施发展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推进工作。
在收费政策方面,东莞提出了“分时计价+区域差异化”的收费模式。例如,在南城的核心商圈,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周边车位余量,这是全市智能诱导系统的雏形。根据规划,2025年将全面推行核心区高峰时段费率提高30%,夜间居民区实施优惠价,通过价格杠杆分流车辆。
▲在东莞南城总部基地片区,15处创新的停车诱导屏已经“上岗”
然而,政策的实施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大岭山镇以1.26亿元出让7790个公共车位使用权,引发了“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争议。对此,交管部门解释称,经营权出让旨在引入社会资本提升管理效率,路内车位月均使用费仅206元,低于政府指导价20%。
在村(社区)层面,“物理围合”正向“数字围合”进化。石碣镇水南村通过AI识别系统,将外来车辆引导至临时停车场,本地居民通过积分兑换优先停车权。这种“技术赋能+村民自治”的混合治理,使车位周转率提升了40%,但也暴露出外来车主与村民之间的摩擦。
精细化运营: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东莞的停车治理一方面注重供给端的增量突破,另一方面也在管理端进行精细化运营。2024年,东莞培育了102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初步验证了“村民自治+政府引导”的停车秩序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石碣水南村
以石碣镇水南村为例,通过划设非机动车专用道、增设临时停车场、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村一策”的停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停车管理的效率,还增强了市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共同营造良好的停车环境。
2025年,东莞将进一步推动村(社区)停车管理从“物理围合”向“数字围合”转型。试点“分时计价+区域差异化”收费,开发全市统一的停车APP,整合实时车位查询、导航、缴费功能,减少无效绕行。
东莞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悖论:单纯增加车位供给,永远追不上机动车6%的年增速。因此,更根本的变革在于出行结构的重塑。虎门、长安等镇开通大岭山森林公园定制接驳专线,鼓励“停车换乘+绿色出行”;滨海湾新区规划中的东莞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先行先试示范区,或许会以技术颠覆传统停车模式。这些探索虽显稚嫩,却指向一个更本质的命题:当城市从“为车建位”转向“为人造城”,停车治理才能真正跳出“打地鼠”困局。
或许,真正的“东莞样本”价值不在于新增车位的数字,而在于其展现的超大城市治理逻辑:在土地资源逼近极限时,用立体化打开物理空间;在管理成本高企时,用共享经济激活存量资源;在技术狂热蔓延时,用制度设计守护人性温度。2025年,当“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这场民生突围战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城市治理的想象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