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郑伟华
新闻:近日,据《扬子晚报》报道,3月份正是观察中华虎凤蝶的好时机,很多研学机构招募学员到南京周边的虎凤蝶栖息地考察。然而,有虎凤蝶保护志愿者们发现,竟然有机构带着捕网去捉虎凤蝶,甚至拿在手里做展示。虎凤蝶保护专家李婉雪指出,虎凤蝶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捕捉虎凤蝶涉嫌违法,而且会对它造成严重伤害。
评论: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学生亲近自然、探索生态奥秘的绝佳时机。近期,各地的研学机构纷纷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孩子们也沉浸在研学之旅的喜悦,一场场充满知识与趣味的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然而,在学生走进自然的同时,此类研学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某地的网友在登山时发现,拓印植物的卡片和纸盒被到处随意丢弃;在关于萤火虫的研学中,甚至有老师带头捕捉萤火虫。学生们利用手中的捕网,大量地捕捉蝴蝶、蜻蜓、螳螂、蜜蜂、竹节虫、金龟子、天牛、蚯蚓、青蛙等等,有些甚至是保护级别的昆虫。
研学本是指以学习和研究为目的的实地探索和体验活动。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对于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参与者,此类活动不仅要让青少年在亲近自然中学习动物知识,更激发其关爱自然的同理心,树立正确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真正实现研学的育人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动物保护理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教育主体需各司其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可以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杜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干扰行为,发现学生捕捉昆虫时,教师不应止于批评,可以开展相关的非干扰性科研实践。家长应加强养成习惯,在学生课堂学习蝶类知识后,陪同学生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观察、了解、学习,打破“参观即教育”的认知,给他们构建起尊重自然的规则。
在研学活动中,青少年们需牢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首要课题。对待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进行科学观测,才是获取知识的正确起点。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