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首个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正以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在此聚合发力。3月14日,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主任李晓在接受东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正以“大科学装置”为支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2018年正式运行以来,已先后建设11台中子谱仪,为来自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工程和工业应用领域的用户提供开放、大型的中子散射应用研究平台。目前,“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二期工程(CSNS-Ⅱ)已于2024年4月启动,主要建设9台中子谱仪和2个实验终端,将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据李晓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与运行,提升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竞争力,还释放出显著的“磁吸效应”。这一效应不仅体现在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上,还表现在科研资源的聚合与协同创新上。自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2000多项课题研究,注册用户达7100多名,服务近3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科研生态。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更离不开优质的科研生态支撑。在李晓看来,东莞作为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城市,其特质与散裂中子源的发展阶段非常契合。“目前散裂中子源总体人才队伍的规模在82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近200人,博士后130多人。”李晓表示,这支队伍比国际上同类装置的团队更显年轻化,平均年龄不到40岁。
李晓2014年初来到东莞,完整地见证了散裂中子源在东莞松山湖落地到运行的全过程。作为亲历者,李晓切身体会到东莞市在科研经费、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为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安心投身科研事业。
“其实粒子加速器离大家生活并不远,很多粒子加速器相关的设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我们在医院的CT也是小型的应用加速器。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科学研究,我们都需要能量更高,功率更高、更大的加速器。”李晓表示,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挑战世界最前沿或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要把自己的视野打开。他相信,随着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东莞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城市优势,进一步完善科研生态,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汇聚于此,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