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邹得闲《一块被蒙尘的金子——东莞》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3-16 14:15:47

东莞,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一座其貌不扬的城市。当华灯初上,东莞的光华汇入神州大地灯火的海洋,看上去并无过人之处。然而,它的闪光点却并不在灯光下,需要用心去感受。

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穿过仍有些羞涩的梧桐叶,亲吻着大地。我坐公交车到万江的文化宫去,下了车,“非遗墟市”四个字闯进视线。那是什么?以前这里好像没有这几个字。穿过文化宫的连廊,再次在墙边看到了“非遗墟市”四个字。印刷体的大字反射着阳光,廊柱投下的阴影中有一道大门。这是一个开放的展厅,没有什么工作人员,我怀揣着疑惑和好奇,走了进去。

鞋跟轻触展厅的地面,刹那间,一盏手作的大型宫灯倏然闯入眼帘,紧接着这颗原本带着试探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这灯几乎有一层楼高,因此展厅的天花板离地面约有10米光灯之上,雕龙画凤,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仿佛笼罩着一层金辉。那出水莲花,是中华儿女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操;那寒冬腊梅,是炎黄子孙宁折不弯的傲骨。古人的指尖下,铁丝与布帛制成的灯从街头巷尾走进艺术的殿堂,纯手工制作的宫灯被完整保存至今,大概就是“血脉觉醒”最好的证明。

沿着无人的、光洁如新的白瓷地砖向前,东莞特有的香料在玻璃匣子中静静等待着它的伯乐,岭南地区的龙舟映出岁月的光泽;七夕节的传统是人们对信仰的热忱,粤剧的旋律是祖辈对生活的热爱。

看着掌柜中华丽的戏服,我不禁为它感叹:为什么如此华丽端庄的服饰要被放在几乎无人问津的展厅一角,而不是在戏台之上永生呢?这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初心,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的光芒,而不是让她屈居于展厅一隅。

东莞有太深的文化底蕴,只要用心感知,也许在某个初夏的午后就能看到时代的烙印,抹开那一团尘埃,让金子的光透出来。这座城市拥有的不只是制造业和经济贸易,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一脉相承的文化遗产,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至今,我才明白,“非遗墟市”的含义,记忆中那4个大字在暖阳下闪着熠熠金辉,空气中没有一丝灰尘。

作者: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初一 14班 邹得闲;指导老师:谭文萍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