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才汇南粤|加快打造青年人才高地 东莞打造高水平人才“蓄水池”
东莞+ 2025-03-14 12:29:40

为响应“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3月10日,大湾区大学(筹)聚焦四大学科领域,携超百个教学科研岗位,面向海内外发布“招贤令”。据悉,这是广东省发布“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以来,东莞首个发布此类“招贤令”的高校。

近年来,大湾区大学(筹)海内外高层次引才项目入选总量连创新高,位居地区前列,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的加盟,成为大湾区大学(筹)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为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蓄水池”贡献东莞力量。

海内外科研人才汇聚东莞高校

大湾区大学(筹)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财政投入保障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担任校长,现已组建物质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先进工程学院。

学校筹建以来,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加快引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全力壮大专业化科研队伍、积极拓展多元化招聘渠道、持续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目前,大湾区大学(筹)已经汇聚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等。

“大湾区大学(筹)给了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很大空间,很多事情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包括科研模式、科研方向、科研经费的管理等,都是完全交由科研人员;让青年教师一进入校门就可以带博士生或者博士后科研人员,其实是打破了很多传统高校的壁垒,给足了青年科研教师足够的空间。”

杨斯崑

2023年加入大湾区大学(筹)的杨斯崑博士目前在该校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其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目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在来到大湾区大学(筹)工作之前,他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工作了两年,对于大湾区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知道松山湖是即将崛起的科学新城。”杨斯崑说,大湾区大学在他的面试环节时表现出的严谨治学,以及学校赋予研究人才的自由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大海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学科专业,2024年通过东莞市人社局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活动引进到东莞,目前为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培博士后,任职于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项目一项,在基于多螺旋相位波前构建的结构光照明成像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

杨大海

为何会选择东莞,选择大湾区大学(筹)?杨大海坦言,大湾区大学(筹)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大湾区大学(筹)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此外,杨大海的爱人在此之前已经在东莞工作,通过对东莞各领域的不断了解,杨大海最终也选择来到东莞工作和生活。“我立志于在科研界做出一些自己所应该有的贡献,所以我选择了大湾区大学(筹)。”杨大海说。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超60名

大湾区大学(筹)加快打造青年人才高地

高校是城市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留住人才,就是留住未来。”大湾区大学(筹)临时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戴长亮表示,人才是学校的未来,学校正在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的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所以我们目前对各类人才的渴求是无比的迫切。”

戴长亮

学校筹建以来,积极拓展多元化招聘渠道、持续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大批海外知名学者加盟,汇聚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等,现有各类师资队伍近300人,其中5人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超60名,海外博士的占比超过了50%;在年龄结构方面,青年人才占比在60%以上,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戴长亮表示,学校还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和保障。在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也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他指出,大湾区是一个极具活力之地,特别是东莞,产业基础非常好,是吸引青年人才来干事儿的一个重要的广阔舞台。作为一家以“大学+”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大湾区大学(筹)将加快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路径,赋能东莞产业。

文字:记者 覃凤春 图片:记者 苏祖洪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