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茶山镇人民政府、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茶山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签署战略协议,宣布将在玩具产业智能化升级、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产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动茶山AI+毛绒玩具产业智能化集群发展。

当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装上AI芯片,这场变革关乎的,不仅是一个地区产业的存续。
1985年,茶山成立第一家镇属玩具厂,也是东莞第一家玩具厂。经过近40年的繁荣发展,目前,全镇拥有在册玩具企业约1490家,其中有玩乐童话、康达玩具、华旺实业等规上企业共50家,个体户约有1300家,上下游配套从业人员10万余人,集聚效应明显。产品涵盖毛绒玩具、早教玩具、盲盒手办、动漫衍生品、婴幼儿日用品等,基本形成了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2024年,全镇规上玩具企业完成产值约35亿元。
在劳动力成本攀升、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哪里?这是不少茶山玩具从业者都在思索的问题。
如今,AI技术的浪潮开始涌向玩具领域,陪聊、陪玩、辅助学习、健康监测……从情绪价值到智能互动,AI玩具或将重新定义人们对于玩具的期待。品牌化和专业化成为毛绒玩具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政府的战略眼光与企业的技术落地在此形成共振。202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最新发布的2025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也明确了十条措施,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茶山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AI“加持”下,玩具的呈现方式和互动模式都将被改变。对于茶山玩具产业,这是一片新蓝海。
于是,茶山开始了跨越“智造鸿沟”的尝试。以签约为契机,茶山将联动茶山玩具协会、北科瑞声合力打造功能完备的茶山玩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玩具企业与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共同探索市场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推动茶山玩具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从“产品”向“品牌”升级。
产业链的重构远比单个企业的技术改造更具颠覆性。从陪聊机器人到健康监测玩偶,智能玩具将情绪价值与实用功能熔于一炉,将使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玩具”本质的重新定义——从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商品,进化为承载情感交互、教育、监测等功能的智慧终端。

接下来,茶山镇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研究出台玩具产业针对性扶持政策,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品牌塑造、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惠。发挥玩具协会的作用,更好地统筹行业资源,练好“内外功”,积极打造区域性产业品牌。
AI赋能不是给玩偶装上芯片这般简单,而是整个产业思维的重塑。当AI技术要求企业从“接单生产”转向“需求创造”,从硬件制造延伸到软件开发,这种转型不亚于“二次创业”。因此,茶山还将全力推动企业从代工模式向自主品牌转变突破,鼓励企业通过引入IP资源、智能硬件、新型纺织材料等核心环节,结合AI、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依托在建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打造一个集设计、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平台载体,强化产业链接和产业集聚效应,打造玩具产业集群,全力提升“毛绒玩具”茶山制造的知名度、品牌力和影响力。
当AI技术照进传统产业,产业价值创造模式都将发生质变——“让毛绒玩具学会说话”也许只是第一步,其背后的共同目标,是让更多的茶山制造、东莞制造在产业链上发出更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