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早产宝宝手掌大小仅750克,闯过76天生死关
东莞+ 2025-02-27 18:22:48

小希(化名)是众多超早产儿中的一员。他在胎龄24+3周时降生,出生体重仅有750克。出生时全身青紫,呼吸微弱。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医护团队迅速投入抢救。

医院医生介绍,在医学上,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其中胎龄小于32周的为极早产儿,小于28周的为超早产儿。新生儿正常出生体重为2500克至4000克,低于2500克的为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500克的称“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的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小希作为一名超早产儿,他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极其脆弱,每一次治疗都有危险。在经历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后,经过医院76天的精心救治,小希的体重从750克增加到2400克,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最终顺利回到父母身边。

妇幼保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小希的故事只是新生儿科病房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展现了大多数超早产儿在医护人员的守护下成长的艰辛与希望。在医院新生儿科病房里,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小天使”。医护团队用过硬的技术和温暖的情怀,守护着这些命悬一线的孩子。

早产儿的呼吸、循环、消化及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功能发育不全,面临诸多挑战。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更低,易发生威胁生命或影响预后的并发症。但随着早产儿保温箱、呼吸支持设备等技术进步,这类新生儿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

据悉,2024年,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救治极早产儿220人,超早产儿52人,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88人,超低出生体重儿60人,救治成功率处国内先进水平。

健康科普

出院后如何护理低出生体重儿?

妇幼保健院医生表示,对于顺利回家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家长需注意以下事项:

1.家庭喂养

首选母乳喂养,多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无法母乳喂养时,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时关注宝宝脸色,有条件可测血氧饱和度。若口唇青紫或血氧下降,暂停喂奶;若呼吸暂停,用触觉刺激恢复;脸色红润、血氧回升后再喂。

此外,若患儿无反应且血氧、脉搏下降,立即心肺复苏并送医院,必要时拨打120。

2.出院后环境设置及预防感染

家长应提供安静舒适环境,避免过度刺激。早产儿抵抗力弱,须保持居室清洁、通风,照顾者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患者,按时接种疫苗。

3.精心护理

家长应及时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勤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爽,必要时用护臀膏或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用棉签或纱布蘸温开水清洁口腔防鹅口疮。常抚触促进智力发育,腹部按摩助消化吸收。

4.定期随访

患儿需定期到高危儿童门诊随诊,监测体重、身长、头围及神经发育,必要时康复训练。定期查听力,按医嘱眼科检查,警惕视网膜病变,早发现早治疗。

文字:刘瀚擎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