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睡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表现。近年来,国家“双减”政策、《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均强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明确要求初中生每日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小学生到校时间最迟可以延长到8:20,中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
▲市政协委员沈肖凤
然而,东莞市政协委员沈肖凤、张华、罗羽、陈苑珑、廖美青调研发现,东莞中小学多数学校仍要求早到,市内初中学校目前都实行晚修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超过10小时,较大部分学生晚修后仍需完成作业,实际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作为对比,目前深圳已明确取消初中晚修。东莞市作为教育改革先锋,许多学校已率先部署DeepSeek等AI教育平台,实现“全天候智能学习伙伴”模式,但早读和晚修制度的存在阻碍了这一创新优势的发挥。调整到校时间,优化晚修时长,既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利用科技赋能教育、突破高考瓶颈的关键路径。
对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他们在今年东莞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调整到校时间,优化晚修时长,保障学生睡眠健康与学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他们认为,应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调整到校时间。根据最新的教育政策调整,为了深入实施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到校时间最晚延迟到8:20。初中生到校时间最晚延迟到7:50之前。这些调整旨在让学生能够有更充足的睡眠时间,从而在学校能够更加专注和高效地学习。但目前仍有较多学校未能严格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各校学生到校时间各有不同。应禁止任何学校以早读、晨运等名义要求学生提前到校。
他们建议优化晚修时长,保障学业高质量发展。从保障学生学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视角出发,对初中阶段晚修时间进行系统性优化:建议针对初一学生取消集中晚修,通过引导其运用AI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完成精准化分层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字化素养;对于初二阶段将晚修结束时间调整到20:30前,确保每日睡眠时长不低于9小时。这种分层设计既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又落实“双减”政策内核——通过优化时间配置提升学习效能,平衡基础学科巩固与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在保障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发展动能,为迎接未来智能化社会的挑战奠定坚实基础。初三面临中考,可选择照常晚修。
此外,应该发挥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协同共治,构建家校社三方保障机制。将“睡眠管理”纳入家长学校必修课程,每学期组织2次专题培训,发放《家庭作息指导手册》,明确“22:00前熄灯、不额外布置作业”等要求。严控校外培训挤压睡眠,鼓励社区开设晚间文体活动,分流学生课余时间。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每学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学生睡眠质量”抽样调查,结果向社会公示,设立市教育局24小时监督热线,接受家长匿名举报违规晚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