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午托服务能够缓解家长“接送难”“看护难”问题,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长安镇实验小学德育副主任陈苑珑提交了有关《关于优化我市中小学午餐午托管理工作的策略建议》的提案,对中小学午餐午托管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守护中小学校园午托食品安全和健康成长。
自2019年东莞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东莞市中小学生校内午餐午托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各中小学积极响应,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中午“接送难”问题。然而,陈苑珑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随着服务普及、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教师身体和心理压力双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受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等挑战。
陈苑珑介绍,目前全市大部分学校均由在校教职工负责午餐午托相关管理工作。不少教师每周有2~3个中午需要参与午餐午托的管理工作,如分餐,组织学生用餐、午睡等。教师长期缺失中午休息时间,不合理延长工作时间,最终必然危害个人身心健康,这一结果是与国家长期在教育领域内推行的减负政策逻辑相背离。
同时,午休管理时间本是教师休息时间,是为下午更好地开展育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调整过渡期。过量的课后服务导致教师精力分散,教师投放到教研和能力提升上的动力减少,难以静下心来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将导致正常的教学质量下降,得不偿失。
此外,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据统计,如果1名学生同时参加午餐午托及430课后服务,在校时间将接近10小时。过长的在校时间消耗了孩子与真实社会交流的机会,神经长期得不到松弛,现实感越来越弱,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和焦虑情绪不断滋长以及心理疾病的产生。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每天的餐饮和午休对孩子的健康和学习非常重要。”结合东莞实际,陈苑珑建议,借鉴深圳等城市经验,探索建立符合资质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和配餐企业机构目录,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午餐午托等课后服务,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优质的午餐午托服务资源,并组织教育、卫生部门,学校、家长等多方对机构服务质量进行共同监督。
同时,由政府筹措资金,支付合理津贴,积极吸纳有意愿参加午餐午休管理的学校教辅人员、供餐企业辅助人员、专业午托服务机构人员、家长等担任学校午餐午休管理服务人员,构建多方参与的午餐午休管理机制。
陈苑珑还提出,建立各有关部门信息共享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校外午托机构的监管,监督校外午托机构建立完善学生接送制度、点名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洁制度、午休制度、家长沟通交流制度等,积极为学生家长提供丰富多元的午餐午托服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