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东莞历代著作丛书》是由莞城图书馆发起并组织出版的东莞大型地方文献集成,近日又迎来了新的成果——第六辑“历代莞人著作系列(二)”(共六册)。
藉《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第六辑)首发面世之际,为进一步弘扬莞邑文化,赓续历史文脉,莞城图书馆将于2025年2月24日下午举行《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第六辑)首发暨“珊洲河畔的人文图景”展开幕式。

该活动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主办,莞城图书馆承办。活动上,广大读者不仅可以抢先品鉴新书,近距离感受东莞历史文化的深厚,还可通过展览重温珊洲河畔的旧时风貌,重拾东莞记忆。
《东莞历代著作丛书》成果丰硕
《东莞历代著作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在莞城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由莞城图书馆发起并组织出版的一部大型东莞地方文献集成。该书于2010年1月正式立项,邀请荣誉馆长、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担任主编,在优选文献内容及版本的基础上,以“随得随刊”的方式,对历代莞人著作进行整理点校出版。
截至2025年1月,出版已历经十五年,出版六辑,共五十八册,分别为第一辑“历代莞人著作系列(一)”、第二辑《莞城历代诗词选》(上)、第三辑《容庚学术著作全集》、第四辑《容肇祖全集》、第五辑《容媛金石学文集》、第六辑“历代莞人著作系列(二)”。另有第七辑《郑师许文集》、第八辑《东莞历代文选》正筹备出版中。
《丛书》自发布以来,备受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2013年该项目作为唯一的“特殊项目”成功入选“东莞市文化精品项目”;2014年《容肇祖全集》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是东莞市首次有出版物获该奖此等级殊荣;2021年《容媛金石学文集》获第二十三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

《丛书》(第六辑)重磅面世
本次首发的《丛书》(第六辑)“历代莞人著作系列(二)”由杨宝霖工作室成员编校,历时十年完成,共六册,逾286万字,分别为《陈伯陶集》《东莞女诗人诗词集》《粤东名儒言行录》《笏山记》《吟芷居诗话》《胜朝东莞题名录 国朝东莞题名录》。本辑丛书为研究东莞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粤东名儒言行录》是研究广东理学史必不可少的案头之书,《陈伯陶集》是目前对陈伯陶诗文集进行首次系统整理且内容最全的合集,《笏山记》是东莞历代古籍第一部且唯一存世的小说。
《丛书》(第六辑)的编纂,不仅是对东莞先贤智慧的又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东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子孙后代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提供宝贵的文献支持,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自信。

展览重现城外两隅历史画卷
为配合《丛书》(第六辑)首发,莞城图书馆结合“一书一展”的品牌特色,取灵感于《笏山记》作者(清)蔡召华是珊洲河畔鸣珂巷人的史实,精心策划了“珊洲河畔的人文图景”展。本次展览首次从历史文献中,通过“商贸篇”“名人篇”“红楼篇”“游泳篇”“史迹篇”“展望篇”等多个角度,梳理出清末至解放前后珊洲河两岸的商贸盛景与人文脉络,旨在丰富“东莞记忆”项目的人文底蕴,留住东莞城市记忆。
其中,“商贸篇”聚焦城外十二坊的形成与专业化商业街的发展,特别是东莞烟花炮竹业的兴衰历程,展示了城外脉沥洲作为烟花炮竹业发源地之一的辉煌历史。“名人篇”则呈现了珊洲河畔著名氏族如水北林氏、圆沙王氏等的聚居历史,以及吴壮达、何镜堂、李沛良等近现代知名专家学者的成就,彰显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游泳篇”挖掘了珊洲河与东莞“游泳之乡”的渊源,首次梳理了从1935年莞城首个游泳场——东莞县珊洲泳场起,历经黄屋沙游泳池、珊洲水泥泳场、东莞人民游泳场等泳场的变迁历程,以及莞城游泳队伍的发展情况。

展览的另一亮点是首次展出了东莞知名收藏家王晓强的多件私人珍贵藏品,包括清末东莞城印洲尾衍记号商号业务单、东莞粉厂不同时期徽章、20世纪90年代东莞烟花炮竹制作工具(搓炮机)等,再现城外商贸的繁荣景象。此外,莞城图书馆首次展出的文献也为展览增添了人文气息,如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刻本《明史窃》、1954年出版《台湾》(吴壮达之子吴杰明先生捐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为李沛良竹排街旧居所题“益利楼”原件(李沛良先生捐赠)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和文献,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城外历史画卷,带领观众一同回顾珊洲河畔曾经的岁月更迭,感受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唤起东莞往昔的记忆。展览将持续至4月25日,欢迎广大读者前来参观。

延伸阅读
《丛书》(第六辑)各册简介
《陈伯陶集》
(清)陈伯陶著,谢创志整理,共60万字。
陈伯陶是东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探花,对东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民国]《东莞县志》最负盛名。《陈伯陶集》首次对其诗文进行整理汇总,收录了《瓜庐诗剩》《瓜庐文剩》《瓜庐文剩外编》《扈随日记》以及编校者的辑佚内容。其中,《扈随日记》是陈伯陶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后返程时的日记,此前未见刊本,仅以手稿本形式收录于2001年香港学海堂出版的《陈文良公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学界研究陈伯陶及其所处的晚清东莞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也保存了东莞文化史料,延续了东莞古籍的生命力。
《东莞女诗人诗词集》
谢创志编,共39万字。
东莞历代曾有诗词创作的女诗人43人,但现存作品的仅有28人,且大部分作品已佚失。为呈现东莞历代女诗人的创作概况,保存女性诗词创作的独特风貌,《东莞女诗人诗词集》首次系统整理东莞女诗人现存的诗作,以1949年为下限,收录近代及以前东莞籍女诗人的诗词作品,共计835题1231首、7个断句。本书秉持“辑存资料,不计妍媸,不较完阙”的原则,为学人研究东莞女诗人提供了珍贵史料,所收诗句不仅反映了她们的爱国热忱与生活热爱,更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观照人生,描画世情,让后世读者得以认识一个更加鲜活、真实的昔日东莞。
《笏山记》
(清)蔡召华著,王俊桦整理,共40万字。
《笏山记》是东莞历代古籍中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存世唯一一部小说,成书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传世版本包括钞本和铅印本各一种。该书以云南土司为背景,讲述了颜少青入云南蒙化笏山、创建笏山王国的故事,是一部反映明清时期云南“改土归流”的历史小说,书中对云南蒙化的山川景物和奇风异俗进行了大量描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为东莞乡邦文献,该书的钞本为蔡召华自藏誊清本,曾藏于东莞博物图书馆,此次整理出版,不仅为学界研究晚晴小说和云南社会生活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东莞保存了珍贵的文化史料。
《粤东名儒言行录》
(清)邓淳编,香权根整理,共37万字。
《粤东名儒言行录》是研究广东理学史必不可少的案头之书。该书辑录了东汉光武至清乾隆“以讲学为主”的广东名儒共八十人的言行,堪称一部纵览广东千余年理学发源、传承与发展的全景式著作。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资料齐备,每位名儒的条目下包含“纪传”“纪言”“纪事”“纪论”等内容。其中,“纪传”在正史、地方志的基础上,综合墓志、笔记等多种资料,形成详细具体的人物传记;“纪事”记录名儒的行迹与逸事,补充传记的不足;“纪言”“纪论”则精选名儒的精彩言论及他人评论,全面展示其学术、事功与文章,为后人提供了多角度的了解途径。此外,该书还保存了粤东名儒的部分文章学说,为古籍校勘与辑佚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吟芷居诗话》
(清)张其淦撰,黄祯祥整理,共45万字。
《吟芷居诗话》是东莞现存唯一一部以诗话命名、并以莞人莞诗为主要评论对象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史资料价值。全书共211则,评及东莞历代诗人217人,内容以记录诗人轶事和诗作琐闻为主,考订辨正、诗作评论较少,体例仿照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最初附于《东莞诗录》中,后辑出单行。张其淦在书中表达了对诗歌“绮语”的宽容态度,认为诗歌不必拘泥于庄重言辞,而应注重情感表达,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其遗民思想,尤其对宋明遗民的评论篇幅较长,且多持肯定和同情态度。本书珍贵之处在于保存了大量东莞地方文史资料,张其淦以亲身经历记录了清末以来东莞重大事件的细节,如粤督岑春煊计划割地设厅及邑人抗争经过、东莞冬学传统等,可补充邑志有关记载。此外,书中引用的部分文献今已散佚,如清初卢挺的《岭南诗拔》,使本书成为研究东莞历史文化及历史名人的重要参考资料。
《胜朝东莞题名录 国朝东莞题名录》
(清)苏泽东编,欧贻宏整理,共65.6万字。
《胜朝东莞题名录》《国朝东莞题名录》是清末民初东莞学者苏泽东编纂的两部重要科举题名录著作,分别记录了明代和清代东莞地区的科举人物及其仕途成就。《胜朝东莞题名录》主要记录明代东莞籍官员的仕途成就,虽未按传统题名录体例记录科举同榜者资料,但仍为研究明代东莞仕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国朝东莞题名录》则更为详实,详细记录了清顺治五年(1648)至光绪三十年(1904)东莞县考168科、乡试中式97科录取的全部记录,包括详细记载每科取录者的姓名、字号、籍贯,补充了县志、府志等文献的不足,以及收录各科考试试题、主考官信息,为研究我国科举制度提供了具体资料。这两部题名录不仅是研究东莞科举史的重要文献,也为探讨明清时期东莞的教育、文化及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