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茶山镇中心小学 廖唯希《莞邑泥韵,薪火相传》
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小学 2025-02-15 18:33:27

作为东莞的小主人,每当我漫步在茶山镇洁净路的老巷中,总能看见阳光透过骑楼的雕花木窗,洒在林暖钦爷爷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上。他正专注地将一团灰褐色的陶泥揉捏、捶打,再轻轻压入模具中——这便是茶山公仔诞生的瞬间。这一抹泥土的温度,承载着东莞六百余年的历史根脉,也串联起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

一抔陶土,凝练时光的匠心

茶山公仔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期,彼时迁居东莞的先民为庆祝家中添丁,以泥土塑成神话人物与戏剧角色,作为“开灯”仪式的必备品。这门手艺的独特之处在于“顾前不顾后”——正面精雕细琢、色彩斑斓,背面却仅以扁平泥块支撑,正如莞人“务实而不失浪漫”的性情。我曾跟随林爷爷学习过公仔的制作。从河涌深处挖出细腻的白泥,需经晒干、捶打、筛滤、揉搓等十余道工序,方能炼成韧性十足的陶泥。模具中的泥坯阴干后,林爷爷会用毛笔蘸取天然颜料,一笔笔勾勒出关公的赤面长髯、织女的云锦霓裳。他说:“颜料要上三次,颜色才能浸透泥骨;公仔的魂,就在这层层叠叠的功夫里。”

一盏花灯,点亮千家的祈愿

在东莞,茶山公仔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生命延续的象征。每年腊月,惠州、大朗等地的村民会敲锣打鼓、舞狮迎门,专程到茶山“接公仔”,为新生的男丁筹备“开灯”仪式。记得去年春节,我目睹了胡海奇叔叔一家驱车前来,他们手捧“四兄弟”泥人,脸上洋溢着幸福:“摆上公仔,祠堂里便多了一份人丁兴旺的希冀。”这些公仔中,刘备、关羽的忠义,牛郎织女的坚贞,早已融入岭南家庭的集体记忆,成为代际间无声的文化纽带。

一场坚守,守护非遗的星火

林暖钦爷爷是茶山公仔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从7岁随父学艺至今,他守护这门技艺已逾七十载。即便在船厂工作的岁月,他仍利用业余时间捏制公仔,甚至为寻找优质陶泥独自划船至寒溪河挖泥。如今,他的子女接过衣钵,女儿林伟强创新设计,将传统人物与潮流元素结合,让公仔走进校园课堂。在茶山公仔基地,我曾与同学们一起体验泥模印制,当手中的泥坯渐渐成型时,我忽然明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将文化认同种进年轻一代的心田。

一座城,一场古今交融的盛宴

今日的东莞,茶山公仔早已跳出民俗仪式的框架,成为城市文化名片的一部分。2025年春节,莞城记忆街区举办非遗迎春妙会,茶山公仔与麒麟舞、莞草编织同台亮相,游客们不仅能亲手制作泥人,还能在骑楼下的粤剧声中感受“老味道”与“新潮流”的交融。若您元宵节来访,不妨提一盏非遗灯笼仔,穿行于花市与墟市之间,让茶山公仔的斑斓色彩与玉兰大剧院的现代舞剧共绘一幅“莞味”长卷。

泥土有灵,城市有魂

茶山公仔的故事,是东莞的缩影——它以朴素的泥土为材,却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却在当代焕发新生。作为这座城市的小主人,我愿邀请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触摸陶泥的纹理,聆听匠人的心跳,在茶山公仔的笑靥中,读懂东莞“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活力与温情。因为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传承的温度,每一次相遇都是文化与心灵的共鸣。

 

作者: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 8班 廖唯希;指导老师:冯敏华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