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5.5亿元!石龙这个老城活化项目动工
东莞+ 2025-01-15 15:43:04

1月15日,东莞记忆·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以下简称“中山路项目”)动工仪式在石龙人民广场举行,标志着东莞记忆项目建设进入全新阶段。东莞市副市长叶葆华,市府办副秘书长陈志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中山路项目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召集人朱荣远等出席仪式。

叶葆华表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东莞珍贵的文化瑰宝,是东莞记忆项目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东莞全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历史城区,构建系统性文化保护开发政策措施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改造仅仅是开篇之举,下来要在尊重并充分发扬原有街区优势、彰显原有建筑魅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运营管控,推动经营活化,积极引入更多新型业态,打造更为舒适和谐的消费生活环境。要让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让街区之外的更多居民也能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美好生活。

现场,石龙镇人民政府与中青旅联科(北京)数字营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央企助力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中青旅联科等专业力量的加入,将为街区深挖历史文旅资源、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助力石龙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亮点直击】

投资5.5亿元,进行“有机微改造,渐进式更新”

1月7日,东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推进暨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提出要构建打造“一圈三区三带”旅游空间格局(即“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化旅游圈,“东莞记忆”文化旅游区、岭南文化旅游区、潮玩时尚旅游区,以及莞韵水乡文化旅游带、百里山景文化旅游带、千年莞香文化旅游带),目前,中山路项目已被纳入“东莞记忆”项目“一盘棋”统筹,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被纳入东莞市六条水乡精品旅游线路、东莞市十大旅游路线、东莞十大历史文化建筑、广东省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

据介绍,中山路项目总投资金额5.5亿元,实施改造范围共约15.91公顷(涉及开发策划研究范围约47.05公顷),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基础(约8.75公顷)上,把中山路、太平路、巡查巷、南岸公园的部分建筑物纳入重点改造对象,形成“两轴一带四核心”的片区规划结构。建设内容包括:中山公园改造与提升、街区入口节点提升、市政及配套工程、建筑分类整治改造、街巷和公共空间提升、沿街建筑立面清理等。

中山路项目拟采用“有机微改造,渐进式更新”的改造方式,把石龙镇中山路历史街区打造成集“市井生活、休闲体验,主客共享”于一体,且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旅生活空间街区,旨在打造老旧街巷改造、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对于展示东莞集体记忆、整合旅游资源、带动历史地域复兴,打造东莞精神地标和城市风情文化客厅,推动旅游发展与“百千万工程”深度结合、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项目的核心,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街巷肌理完整、历史人文荟萃,是石龙乃至东莞最早建成的现代马路,见证了石龙在城镇化历程中58个全市(县)乃至全国“第一”的历史记录,曾是东莞最负盛名的商业街之一。街区内拥有东莞现存最完整的岭南特色骑楼群建筑,以及东征博物馆(中山纪念堂)、石龙中山公园史迹等红色文化遗存和多处名人故居遗址,孙中山、周恩来也多次到此推进革命事业,举重博物馆展陈更是新中国体育崛起的重要见证。该街区于2012年入选第二批37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先后孕育了2个省级、8个市级非遗项目,是享誉全市的“东莞非遗第一街”。

/现场声音/

重塑历史街区,全力打造东莞文旅新地标

“早在2021年镇党代会报告中,我镇就已决心要规划建设和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传承、优化改造为主,拆旧建新为辅,打造一批具有石龙印记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为石龙巩固和增添特色魅力。”石龙镇党委书记李亚鹏表示,石龙通过修缮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引入旗舰和首店业态,带动全镇投资和消费结构升级,让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在此相得益彰,致力于把该项目打造成历史街区改造的典范之作,使这片街区将成为石龙镇特色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东莞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东莞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表示,中山路项目是一项关乎城市繁荣、关乎民生福祉的重点工程,肩负着保护历史人文根脉、推动莞邑更新发展的双重任务,承载着市、镇两级的热切厚望,更寄托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期许。作为项目推进的中坚力量、代建单位,东莞交投集团将汇聚优势资源,打造精英团队,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把安全管理置顶于心,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科学施工,全力打造出经得起考验的优质项目。

东莞城工集团董事长阳凤萍表示,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进中山路项目,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重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肌理,融入当代生活方式,让百年骑楼老街成为一个有温度、有颜值、有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既能留下记忆和乡愁,又能焕发现代活力,实现历史与潮流的多元共生。

文字:记者 叶可欣 陈沛鸿 图片:石龙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