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8日,东莞原创作品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在玉兰大剧院连演四场。8日晚,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中,最后一场演出圆满落幕。随后,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开展座谈,从文化内涵、音乐创作、戏剧叙事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并为《可园可源》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宝贵建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化馆相关领导出席座谈会,与专家学者展开热烈交流。

本土非职业团队倾情打造
《可园可源》是东莞市文化馆以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的专业文艺团队为班底,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等单位,并特邀陈若平、林芷羽等业内专业团队加盟打造的国乐实验剧场。
作为一部集音、舞、画、科于一体的本土原创文艺精品,《可园可源》以东莞可园为切入点,以国乐演奏为主、舞蹈情景表演为辅,佐以现代科技和机械舞美,大量运用激光成像技术,讲述了东莞人张敬修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其间“二居”在此创新“撞水撞粉”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自《可园可源》首演以来,我们收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关心,大家很呵护又很鼓励,有很多人给我们留言,也有很多提建议的,让我们备受鼓舞!”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在座谈会上说道。《可园可源》取材本土,尝试用广东音乐来展现岭南画派的故事,是东莞市文化馆的一次大胆尝试。去年年底,历时8个月时间倾力打造的《可园可源》在2024湾区文采会上惊艳亮相,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好评如潮。一路走来,黄晓丽深知非职业团队创新、创作和呈现一部作品的艰辛,“因为热爱,大家聚在一起,在舞台上尽十二分努力,讲好东莞可园、东莞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故事。”

专家点赞:舞台呈现效果佳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来自戏剧、音乐、舞蹈、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纷纷建言献策,为让《可园可源》呈现得更精、走得更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原馆长、朝阳区非遗展馆原主任徐伟充分肯定了《可园可源》的题材意义。他表示,该剧的取材具有很强的在地性,这是作品特别根本的意义,对文化馆来说尤其重要。然而,从一个剧作的角度来看,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价值观的体现、音乐与舞蹈的情感叙事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还值得进一步深挖,同时结合岭南画派、可园的独特性、唯一性进行修改提升。
“没想到是业余演员,舞台呈现得很专业,提升基础很好。”曾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粤港信息日报》编委、《粤港周末》主编的曾鸣表示,舞台的整体设计非常好,通透、灿烂,多媒体现代语境都出来了,人物造型化妆也都特别好,后续作品优化可以从物与人的关系、乐和剧的关系、观众的欣赏与期待的关系、岭南特色与现代多媒体呈现的关系等方面着手。

“《可园可源》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可追溯,也可流长,作品从反映东莞历史文化名人、弘扬本土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值得肯定,也值得更深入的挖掘。”在《岭南音乐》执行主编朱明看来,《可园可源》是综合艺术的集中体现,舞美淡雅的风格和可园气质接近,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未来可以在音乐的推进性、叙述性上有提升空间。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玲玉自发前来观演表达对《可园可源》的支持。“一场很棒的音乐会!画面感很强,服装也很漂亮。”陈玲玉说,后续可增加更多岭南特色的音乐元素。
“东莞市文化馆对本土文化的塑造和弘扬上走在全国文化馆的前列。”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也充分肯定了题材价值。石泉认为,如果要把一场音乐会赋予戏剧性,就要解决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基本要素问题。

“广东音乐做原创很难得,你们开创了先例,要抓好这一点,创作能留得下来的新广东音乐。”广东歌舞团创作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李南杉结合自身一线音乐剧作创作经历,表达了对作品创新的鼓励。
中国文化报广东站站长谭志红提出,未来可以让演出从剧场走进实景中的可园、东莞记忆等标志性建筑中,把看《可园可源》作为群众“吃住行游购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燕转表示,《可园可源》实现了对艺术样式、地方文化、创作主体的开放性探索,充分展现了群文人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可园可源》可以说是东莞群文作品中质量最高的,由一群业余的选手做,大家凭借的是情怀,非常不容易。”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研究会原主席周汉标表示,在融合中创新发展,未来作品可以融合更多的东莞元素。
高胡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余乐夫,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分别从音乐演奏以及东莞书画界人物的融入方面,发表了看法和建议。
座谈会现场,《可园可源》主创团队认真听取和记录建议和意见,表示未来将结合专家建议,努力打磨作品,争取将这部作品更完美地呈现。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打磨提升,努力让《可园可源》更加完善,让更多人领略到岭南人文之美、底蕴之深、活力之强,读懂东莞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