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航模队 长安供图
■大力发展科技社团教育 长安供图
日前,长安镇第二小学举行“‘三全’科学教育30年”实践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这是对该校长期以来在科学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展示。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刘巍表示,东莞市教育局重视教育教学成果培育推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推广特色。长安镇第二小学坚持科学教育30年,培养众多创新人才,硕果累累。
长安镇第二小学的前身是霄边小学,1994年,霄边社区积极响应长安镇政府推行的“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教育方略,投入近2000万元,参照“省一级学校”标准,新建了一所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并且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开启素质教育探索之旅。
从动植物标本到创新小发明,从“四模一电”社团到“全员科学”,再到“三全协同育人”,长安镇第二小学的科学教育历经3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经愈发立体、全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
从动植物标本到创新小发明
1994年秋季,科技教育名师彭云在全国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他舍弃湖北老家学校的行政职务,来到霄边小学担任专职科技教师,大力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发展,成为该校科技教育的“领头雁”。
“在当时,一所乡村小学能够配备专业的科学教师,开设常态化的科学课程,建立科学功能室,这在全省都是极为少见的。”彭云回忆道。在他看来,引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科学课堂从“教师讲授”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的有效手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强化校内科学教育资源,1996年,霄边小学投资近20万元,率先建成“三园”,即植物园、种植园与无土栽培园,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土壤”,成为全市创新教育的“样本校”,并连续两年承办了东莞市素质教育现场会,向全市推广发达地区乡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1998年,霄边小学获评广东省一级学校,成为全省首家乡村小学荣获此殊荣。
蔡楚君现在是长安镇第二小学的英语老师,小学就读于原霄边小学,她说:“记得那时,我跟同学每天早上都会去种植园浇水,放学后喜欢去测量无土栽培植物的根茎叶长了多少,做好表格记录,写好观察日记。在霄边小学念书,真的太有趣了!”
自1997年起,霄边小学将“创新小发明”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于是,一件件科技创新小发明作品不断涌现,其中包括科技小调查、科技小论文、电脑创新绘画。2001年,在赵露飞老师的指导下,电脑绘画作品《巴勒斯坦鸽子与以色列鸽子》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电脑绘画组第一名,霄边小学一时之间声名鹊起。
自此,霄边小学深化素质教育先进育人成果得到省内外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认可,到校参访团络绎不绝。此外,由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时任校长廖文仙主持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乡村小学现代化教育‘霄边模式’”荣获广东省普教成果一等奖,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这些殊荣充分展示了霄边小学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从“四模一电”社团到“全员科学”
长安镇第二小学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所在社区“以‘模具’为特色的高新科技企业林立”的地缘优势,引入了以“四模”为主的模型科技育人项目和无线电项目,先后建立起航模、车模、海模、建模等数十个校内科技教育微基地,大力发展科技社团教育。
为快速扩充育人团队,学校提出“(1+X)·N”团队发展模式,即由1个科技教育专家或者专职科技教师引领X个科技团队,每个团队发展N个队员。借助该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先后成立模型、机器人、科幻画、发明创造、科学调查体验、课程开发等数十个科技微团队,营造出“人人都是科技教育者”“个个都是科技学习者”的“全员科学”氛围,并且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称号。
潘康宁是学校的语文教师,也是学校航模队的领军人物。他十年如一日,带领二小的学子走向全国各地,曾荣获全国、省、市优秀辅导员称号。他坦言:“科技辅导既能培养学生,也能成就自己,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一条捷径。”
随着创新基地的建立、创新团队的成立、创新氛围的形成、创新课程的构建等,学校在勇于创新的道路上,追求“多元发展,悦启人生”的目标,开启学生的科学梦想,为培养“有仁心、擅创造的创慧少年”而努力奋斗,逐渐形成“创文化”这一学校特色。2021年,学校被认定为东莞市品牌学校。
从“全员科学”再到“三全协同育人”
“好的教育生态,应像森林一样,不但要深挖校内育人资源,纵深发展,更要注重横向生发,协同校家社企,构建育人共同体。”现任校长钟俏芳如是说。
近年,长安二小先后启动“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家庭实验室”“科学家进校园”“科普研学”等多项教育工程,努力推进“普及融合课程+竞赛激励课程”的“三全育人”(全域:科创素养培养全课程覆盖;全员:校、家、社会全员参与;全程:打通一直六年级科技教育螺旋式上升的培养体系),创建“一核两翼三平台”融创科技育人模式。
“其实,原子99.96%的重量都在一个小小的原子核上。如果我们教室是一个原子的话,大家猜猜原子核会有多大?”科普副校长童欣的这一问题充满趣味,引得二小的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举手抢答问题。
在长安二小“小粒子成就大世界”科普课堂上,童欣向师生们介绍了散裂中子源及相关知识,带领大家走进微观世界。如何让晦涩难懂的散裂中子源与学生们“擦”出火花?这需要科学教师为他们“牵线搭桥”。
科学教师从学生视角出发,在“前置”课堂上,设计了简单易懂的“书本中的粒子”“我听到的粒子”等5个活动量表。学生们通过线上答题等方式,将量表上的空格逐个填满。他们在此过程中,也对微观世界的结构有了初步认知。
“学生们还写下自己的疑惑,准备向科普副校长请教。”在长安二小科学教师张沛看来,加强与科普副校长的交流,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好方法。在童欣带动下,长安二小很多科学教师主动了解科学知识的新动向,想方设法挖掘更多新鲜的、趣味的知识点,将其传授给学生们。
此外,长安二小探索了“引进来”“走出去”“沉下来”的“123”教研模式,并先后成立海陆空模型、木工等多个精品社团,拓展科普空间、编撰数套教材、录制科教视频等,科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硕果累累。该成果“基于三全育人的科技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东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至今,长安镇第二小学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成果奖20多项,承办重大活动11次,学生获国家、省、市各级成果超过1000项。
30年来,长安镇第二小学在科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其科学教育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未来,该校还将继续深耕科学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