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超千万,机动车逾435万辆,登记上牌的电单车305万辆,共享单车约20万辆……东莞交通需求日益旺盛,但与此同时,城市开发强度达到51.3%,路网规模趋近饱和,行车堵、停车难现象高发。以骑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方式,为化解交通治理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与之相矛盾的,是慢出行存在路权分布不平衡、系统规划滞后、慢行空间安全性、便捷性不佳等种种困扰,带来安全隐患,影响群众出行体验。
如何促使慢行空间从“能走能骑”向“好走好骑”改善?今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组织专题调研,为我市慢行品质交通提升工作“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力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察趋势:
慢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在东莞南城,牙医曾女士几乎“两点一线”。从石竹新花园小区,到单位所在的莱蒙片区,每天电动车自行车出行只需10分钟左右。
“电动自行车出行,方便快捷,还没有堵车和停车的烦恼。”曾女士说,市区短距离出行,骑行和乘车所需时间差不多。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骑行、走路甚至更快,可谓“慢行不慢”。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机动化交通方式而言的,也称为非机动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它既包括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与停车设施、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信号标识,也包括与轨道、公交等相衔接的换乘设施及配套管理服务。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集通勤、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慢行交通系统,为骑行、步行提供良好环境,慢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完成不少于2400公里的主干道品质提升,并新建慢行交通系统1400公里、消除高低差路口3429个、新建立体过街设施40处。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改造慢行交通系统175.98公里、人行道106条,增设物理隔离设施255公里,整改不规范占道施工围挡227处。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建设非机动车道4112.6公里,慢行交通品质总体上有所改善。
慢行交通品质的改善,优化了市民慢出行体验。上下班、接送小孩、到菜市场买菜等,电动自行车出行成了很多市民的首选。目前,全市已有305万辆已登记上牌电动自行车,而据市交警部门估计,还有400万辆未登记上牌。
“以慢行交通系统品质提升为抓手,促使慢行空间从‘能走能骑’向‘好走好骑’改善,有利于推动出行方式向非机动化、公交化转换,缓解日趋严重的交通资源供需矛盾,助力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深调研:
慢行系统不完善群众出行有“槽点”
虽然我市慢行交通环境大大提升,但还存在不少“槽点”,市民吕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去年秋季开学,他骑电动自行车送儿子上学,路过南城街道元美公园路段时,由于路面铺装破碎,不慎摔了一跤,摔断两根肋骨。
推动慢行交通系统补短板、强弱项,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7月份以来,调研组通过学习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研究先进城市建设案例,以及现场视察、网络问卷、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项目成效,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基本形成较完善的快捷交通网络。但与此相比,慢行交通系统在体量、功能和品质上短板日益凸显,存在空间不足、铺装破损、标线模糊等现象。”上述负责人表示。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发出并收回的调查问卷1615份,收到意见建议521条。结果显示,多数群众关注骑行车道不足、顾虑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反感道路不平整等问题。普遍反映骑行步行通道经常被违停机动车占用,慢行交通系统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的便利度仍有待提升。
群众有所呼,代表有所应。2024年“东莞两会”期间,共有16名人大代表就构建品质交通体系提交意见建议。
市人大代表、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利民指出,长期以汽车为本的观念影响下,东莞对整个综合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投资以及管理的统筹力度不够。“对交通建设资金分配不合理,慢行系统不够完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不足,机非混行、人非混行矛盾突出。”
市人大代表、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主任王沛调研发现,存在“慢行路权缺失,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他举例,莞城街道东正路、万寿路采用机非共板模式设置,宽度仅有1米,缺乏隔离设施,安全性较差,且这些道路靠近学校,高峰期时人流量、车流量大,各种交通相互干扰,安全隐患突出。

提建议:
构建综合交通促使向“好走好骑”改善
今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会同市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城管、交警等5个部门,以及莞城、南城、东城、万江四个街道有关负责同志,先后在南城街道、莞城街道调研,聚焦CBD商务中心区及学校、商圈等重点区域交通出行特征,通过观察听取道路横断面、交叉口、慢行过街、路权保障、无障碍设施、停车空间等建设情况,实地了解群众出行交通环境。
调研组认为,以交通形态优化引领商业和城市形态升级的南城模式,以慢行环境改善带动老城旧街活化的莞城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比如,南城将步行、骑行、绿化与绿道和无障碍通行设施布局融汇一体,形成“步行有道、骑行顺畅、行止有序、衔接无缝”的品质化慢行空间,为经济活跃街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升级打造了示范样板。
莞城在学校路段增设U形隔离栏,为学生通行提升安全保障。结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深挖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迎恩门城墙遗址公园、莞城桥-振华路打造的步行综合提升项目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慢行系统在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让人更接近自然。不过,我市现有部分城市道路上,步行和骑行不连续、“断头路”等问题突出,影响了人们慢出行感受。那么,我市如何发展慢行交通,从“能走能骑”向“好走好骑”改善?

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强化规划引领,交通、规划部门要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架内,编制慢行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和重点地段详细规划,对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的衔接匹配方式提出原则规范和具体要求。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慢行交通保障。把慢行系统从最初的交通功能,向“交通+休闲”转换,培育慢行示范项目。
比如,依据市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山水蓝绿系统,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挖掘高快速路桥下线性空间,连接现有的“绿道”、“碧道”资源。将慢行系统的建设与推动消费业结合起来,串联慢行系统与生活社区、商业设施、公园绿地,推动慢行交通串珠成链、成圈成网。
“要统筹动静态交通系统、道路空间资源分配。”朱利民建议,坚持公交优先,在市内需求大、有条件的片区,试点推广共享电动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