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增效类二等奖!”
近日,广东省“先锋杯”党建工作创新大赛传来好消息,继2021-2023年后,由东莞市残联报送的《创新开展“三早”抢救性康复,点亮0-6岁残疾儿童希望之光》案例再次在“先锋杯”中获奖,市残联成为东莞仅有的市直单位中连续4年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的单位,也成为连续4年唯一代表全省基层残疾人组织参赛并获奖的单位。
连续多年在省级党建赛事中斩获佳绩的背后,是用心用情的实干。近年来,市残联始终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打造党建品牌为抓手,推动党建与公益助残、特殊教育、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康复等业务双融双促双提升,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东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共驻共建,凝聚助残公益“向心力”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展示自己,虽有残疾,但我们可以加倍努力、加倍付出,总会有收获的。”12月10日晚,“致爱东莞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首场演出在莞城文化周末剧场精彩上演,众多残障人士站上舞台全面展示了自身的风采和力量,纷纷道出心声。这是一场以党建引领、众多爱心企业参与的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了扶残助残的文明风尚。
如今,像这样的公益助残活动在东莞已十分常见。近年来,市残联坚持将党建平台载体与社会助残资源有效对接,推进残疾人服务与单位、行业、各领域党组织之间的互联互动,绘就了扶残助残“同心圆”。为助力服务提质增效,市残联系统先后与22个党组织、单位签约共建,成立“爱心烘焙训练室”等8个党建结对工作室,组建“红色助残志愿服务联盟”,打造“仁爱同行、阳光守望、暖心康复、生命色彩、融合就业、安全教育”六大助残服务品牌,为残疾人提供精准高效的扶残助残服务,部分残疾学员通过项目帮扶年收入达1万多元。
▲“党建引领+生命色彩”助残品牌美术声乐培训班上,市文化馆党员文化专业志愿者为托养中心职员和学员授课
“生命色彩”是由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党支部、市文化馆党支部联合打造的党建助残品牌,通过党建结对,建立了东莞市文化馆残疾人托养中心(共享)分馆。多年来,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力量,分馆先后为托养中心学员提供了音乐治疗、书画创作、美术声乐等个性化授课,进一步满足了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生活。
▲2021年,东莞市残联《构建“党建引领+N”助残新模式,提升残疾人品质托养》作品获第九届广东省“先锋杯”机关党建类一等奖,实现东莞参赛以来一等奖“零”的突破
党建引领结对,不仅实现了精准助残,更有效激发了党建活力。各结对单位将助残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推动扶残助残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作战”,也为东莞提供可推广、可复制、有实效的党建助残联盟形式,影响带动更多企事业单位积极加入党建助残平台,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志愿服务量增长500%。2021年,市残联报送的《构建“党建引领+N”助残新模式,提升残疾人品质托养》作品获第九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机关党建类一等奖,实现东莞参赛以来一等奖“零”的突破。
党建赋能特殊教育,增强助残教育“保障力”
继2021年后,2022年,市残联报送的《创新“三赋能”育人模式,破解中重度残疾学生“三难”问题》作品再次在“先锋杯”中脱颖而出,获得服务群众类二等奖。这是对市残联党建工作的又一次认可。
聚焦中重度残疾学生学习难、就业难、融入难“三难”问题,市残联坚持以党建为纽带,以赋能为抓手,分别从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服务平台、凝聚社会合力入手,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特殊教育“东莞模式”。
▲在市残联指导下,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连续多年开展艺术节和慈善汇演
在破解“学习难”上,市残联打造了“康教结合+艺体扬长”阶梯式育人体系,建立“协同教研、协同教学、协同班级管理”为内容的“三协同”教学模式,编写并出版6套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教材。全省率先打造“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引入醒狮、莞草编织等本土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开设田径、硬地滚球等特奥训练项目,在全国、省、市级艺体比赛中累计获得730余个奖项。
在缓解“就业难”上,市残联瞄准中重度残疾学生“毕业即失业”困局,倾力打造实训基地,开设中式烹饪等9门“实景化”职业技能教学,并全省首创“1名家长+1名残疾学生”的同学同训同就业新模式,全省率先推进残疾学生公益服务小程序“康实+”,打破学校、家长、企业三者间的信息壁垒,促进80%的毕业生实现与爱心企业有效对接。
▲2024年3月,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绘本馆正式开馆,点亮特殊学生阅读梦
为纾解“融入难”,市残联还在全省率先与东莞32个镇(街)康园中心开展共驻共建之“社区融入”活动,选派优秀党员教师深入康园中心开展职前劳动技能培训,并联合社会慈善组织及爱心企业推出“困难单亲家庭就业帮扶计划”等公益项目,以持续不断的帮扶行动帮助残疾学生与社会建立更多联系。
党建融合就业行动,提升助残就业“竞争力”
一直以来,家住东莞沙田的小婷(化名)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时短又能够照顾家庭的工作,但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工作技能,总是存在顾虑。近年来,在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黄宛仪的帮助下,这一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黄宛仪不仅帮她找到了家政公司保洁员的工作,还推荐她去参加了培训。“现在我很好地适应了工作,每个月至少有4次外出工作的机会,我很满足。”小婷开心地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更是走出贫困、走向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市残联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为破解残疾人就业普遍困难问题,着力在打通残疾人就业“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积极完善就业政策,创新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助力残疾人无障碍就业。
▲2024年东莞市残疾人“约岗面对面”专场招聘会
在打通政策环节上,出台并修订《东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办法》,对招用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超比例就业奖励,对残疾人给予就业、自主创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扶助措施。在打通服务环节上,首创“政府(残联)+用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残疾人”协同推进的“四维一体”服务机制,先行先试组建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队伍,并不断出台标准推动残疾人就业辅导服务标准化建设。在打通增能环节上,按照“社工+职训师+康复治疗师”服务团队模式,把镇(街)康园中心打造成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职业康复和辅助性就业的综合机构,帮助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
▲东莞市残联在全省率先开展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培训
从2022年起,在广东省残联、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东莞便率先开展了残疾人就业辅导服务试点工作,以推进残疾人就业辅导员专业化为主线,以科学设置服务标准、培训残疾人就业辅导员人才、扎实开展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两年来已培育持证上岗的残疾人就业辅导员90人次,共为472名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服务2435次,帮助215名困难残疾人成功就业。2023年,市残联报送的《打通关键环节——让残疾人无障碍就业》作品获第十一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服务增效类二等奖。
党建助力精准康复,激活助残康复“行动力”
不只是就业,随着残疾人服务工作不断推进,残疾人在康复路上也不能落下。对于残疾人来说,6岁以前是“黄金干预期”,学龄前(0-6岁)的康复训练也被称为“抢救性康复”。近年来,市残联还坚持将党建与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结合,织密早发现、早康复、早融合的“三早”抢救性康复服务网络,为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范本”。近日,以“创新开展‘三早’抢救性康复,点亮0-6岁残疾儿童希望之光”为主题,市残联再次在“先锋杯”中荣获服务增效类二等奖。
▲2024年,市残联推送的《创新开展“三早”抢救性康复,点亮0-6岁残疾儿童希望之光》案例在“先锋杯”中荣获服务增效类二等奖
为了“早发现”,市残联牵头成立全国地级市首家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康复专科联盟,推动构建“镇街社区早筛指导+疾病诊断+家庭干预+康复治疗”的孤独症全生涯服务体系,深入各镇(街)社卫中心开展早筛技术指导,筛查阳性转诊率比以往提高3倍以上。为了“早康复”,在全国率先开办最小年龄亲子班,开创性实施全面发展的康复教育模式,实现残疾儿童从单一功能性康复向全面发展转变。此外,为了让特殊孩子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市残联还在全省率先创办残健融合幼儿园,成立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培育了一批种子教师和融合教育推广幼儿园,助力东莞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街)全覆盖城市。
▲2021年,东莞市残联启动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计划
在东莞,有众多重度残疾儿童家庭存在着个性化康复需求,但是由于距离等原因,无法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今年5月,在市残联党组的支持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推出了“童康直通车”,号召党员带头,组建了一支由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等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采用“个性化点单+专业化配送”模式,为家长们提供康复技能培训、现场康复指导、辅助器具应用及调试等服务。项目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将康复服务按需直接送达镇村(社区)和残疾儿童家庭,获得了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2024年9月,“童康直通车”东莞市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培训及服务项目黄江服务站在黄江镇新南社区正式启用
以党建引领“残建”,一件件关乎残疾人的民生实事项目得以高质量完成,为东莞残疾人的生活织起了一张民生保障网。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体现残联特色的党建品牌,使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