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莞天气逐渐转凉,各种呼吸道病毒开始活跃起来,不少市民纷纷中招,出现咽痛、流涕、发热、咳嗽等症状。很多人往往对此不以为意,想要扛几天就过去了,28岁的谭女士(化名)也是这样想的。不料这本以为只是寻常的“感冒”症状,却是凶险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她紧急入院后,经医院医疗团队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和后续的康复训练,谭女士逐渐康复,最终平安出院。
2个月前,谭女士出现了流涕、发热等感冒症状。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小感冒,吃点感冒药就能缓解。但发病3天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胸闷、气促等不适,甚至在工作期间突然晕倒。同事们见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紧急送往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
抵达医院后,医生发现谭女士气促明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发绀,检查发现血压只有78/52mmHg,血氧饱和度85%,验血结果显示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心电图显示广泛导联ST段抬高,心脏彩超可见全心弥漫性运动减弱。
接诊过程中,医生考虑到东莞近期病毒性感冒高发,且谭女士平素身体健康,无不良生活习惯,经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综合判断,谭女士很可能是患上了病毒心肌炎,而且是最为凶险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据了解,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为危重的类型。虽然不多见,仅占急性心肌炎病例的4%-5%,但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其死亡率可高达80%。
接诊医生介绍,这种病来得急,病情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症状,还可能累及其他器官造成损伤,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及呼吸系统受累等。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病毒直接损害了心肌细胞,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免疫反应过度,产生了大量炎症介质和自身抗体,进一步损害了心肌细胞。“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老年人,儿童及40岁以下成年人等社交活动频繁且免疫系统活跃的人群更容易中招。”
面对患者危急的病情,市人民医院迅速组建多学科救治团队,立即展开全力救治。通过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呼吸机辅助通气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并配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的冲击治疗,谭女士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
此外在治疗期间,谭女士还出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经过医疗团队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和后续的康复训练,谭女士逐渐康复,最终平安出院。
健康科普
暴发性心肌炎会有哪些危险信号?
暴发性心肌炎在发病前通常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前驱症状。随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钙蛋白升高,部分病人可见心电图异常(如心律失常、ST-T改变),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张、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心肌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等表现。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依靠支持疗法、处理并发症以及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
如何预防暴发性心肌炎?
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生介绍,市民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合理预防。
1.远离人群密集地:预防心肌炎,首先要防范病毒感染。感冒流行时,尽量少去人多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等,以免被病毒传染。
2.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能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有效预防由病毒引起的感冒,从而降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风险。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针对柯萨奇B组病毒的疫苗,这对预防心肌炎具有重要意义。
3.合理饮食:注意营养搭配,纠正偏食习惯。应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同时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锌、硒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鱼类等,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
4.注意休息:过度劳累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因此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节奏。保持家居环境通风: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以减少病毒滋生,进而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这对预防病毒性心肌炎有所帮助。
5.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暴发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