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村居(6)|银屏山下寄闲情
东莞+ 2024-12-20 09:34:34

 【编者按】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广东省106个村被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之名单。其中,我市寮步镇、茶山镇和东坑镇丁屋村、茶山镇超朗村、寮步镇横坑社区、常平镇朗洲村、横沥镇村头村、谢岗镇南面村分别入选了特色镇和特色村名单。

此次入选的东莞6条特色村,各具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可谓:缤纷特色,各美其美。接下来,记者带你走访这些美丽村居,感受魅力乡村生活,沉醉乡韵,发现精彩。

南面村就长在森林旁。

面对着苍苍茫茫的银瓶山森林公园,满目层峦叠嶂,碧水萦绕,溪谷幽深,竹木苍翠,远山云雾缭绕、云雨变幻万千。90%以上森林绿化覆盖率,让这个山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

南面村就生在碧水旁。

石鼓水库清澈如镜。走上水库堤坝,碧水蓝天青山即现眼前,对面高山倒影其中,有“高峡出平湖”的感觉。微风吹过,湖水粼光闪闪,清新的山风吹来,使人顿消疲惫,心旷神怡。

还有溪流,淙淙流水,汇成多级瀑布,非常壮观。还有百丈瀑布,两条瀑布,一长一短,从树林中冲出,似从绿色的海洋中抽出两束银丝,远远可闻水流飞溅之声,雨后或冬季总有云雾缭绕其上,如仙境一般。

南面村就生在花丛里。

春天,满山的“春来红”(红花荷)疯长,红花翠茵,分外耀目。秋季,红色的山乌桕、枫树层林尽染,又是另外一翻景象。

谢岗镇南面村就是这样的存在,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坐拥东莞第一峰“银瓶嘴”,村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专业的评价是:南面村具有经旅游资源普查认定的一级以上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等类型。

其他好理解,重点说一下“天象与气候景观”。去看看银瓶山云海景观就会有直观感受了:那雪白的云团像海浪一样在空中翻滚着,碰撞着,拥挤着,有海的气势。那漂浮在天宇间的云,如千万朵花微微盛开;还有日出时分,云海天相接处出现一个红点,渐渐变大变圆,无垠的云海衬托着红日,最后鲜活的太阳跃出“海”面,阳光普照大地,又是一绝景。

南面村除了自然景观,还有人文遗址。观音座连村落遗址、银瓶山清代窑址,都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

对于市民游客来说,银瓶登山文化节会更熟悉一点。一年一度登山文化节,让多少市民游客勇敢挑战一回,去登上东莞第一峰。

挑战第一峰很豪迈,其实在山脚下,南面村又有温婉的一面。每年的荔枝潮玩美食节,主打就是音乐+美食,荔枝粽子、沙冰果茶、烧烤寿司、文创、非遗手作,让游客玩得开心。

还有南面村的麻岭林氏文化麒麟锣鼓队,他们表演的麒麟舞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是当地麻岭林氏世代相传、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 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还有南面村的东莞手信点心局,依据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谢岗荔枝”制作而成的荔枝干,凭借其美味、易存放、好携带的特点,备受市民喜爱。

南面村荔枝面积 6000 多亩,以桂味、糯米糍为主,有品牌商标“谢岗银瓶红”后,又成功注册了“谢岗荔枝”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荔枝深加工产品、荔枝特色文创店走上前台,通过直播带货、文创产品设计等方式,让南面荔枝、谢岗荔枝文旅产品成功走向了全国各地。

南面村为市民游客搭建了丰富的休闲出游场所,一些青年人将自家果园进行改造,成为了生态农场,为游客提供摘荔枝、吃荔枝、钓鱼、野餐等休闲活动。更潮的“玩法”是,举办荔枝潮玩美食节、音乐节活动,活动以音乐为媒介,以美食、潮玩为载体,吸引游客打卡南面村。

登山看水享清闲,就去南面村。那是一个客家生活气息浓郁,环境如画的地方,也是一个忘记尘世烦恼的地方,回归田园,寄情山水。

旅游服务:

吃:南面村有客家豉油鹅、荔枝烧鸡、客家酿豆腐、客家刀麻切,萝卜粄等特色美食产品,以及银瓶山下生态园的火龙果、木瓜、草莓、甘蔗等果蔬。

住:南面村内有民居改建的旅舍、宾馆、客栈。村周边环境优美,周围配套登山休闲步道及亲子田园活动。

行:甬莞高速、博深高速环绕谢岗镇,高速出口离南面村只有几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南面村有五个主要停车场,村内主要道路及村道附近也设有停车位,其总量可以满足旅游高峰期游客停车的需求。

游:南面村有丰富地貌、林木、水体、田园资源,现有生态休闲、民俗体验、亲子互动、研学体验、乡村探秘等农旅项目、生态露营等体验项目。

购:南面村在旅游景区、餐饮店设有特产购买场所,出售本地特色的荔枝干、龙眼干、荔枝蜜、荔枝醋、荔枝酒等系列旅游产品。

娱:南面村将客家围屋的历史人文与生态风光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及体验娱乐活动,如每年举办的谢岗登山文化节、生态旅游体验之旅、乡村美食探秘之旅、麒麟舞表演等活动。

文字:王红林 图片: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提供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