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记忆首开区将于12月12日揭开神秘面纱
东莞+-莞城视窗 2024-12-09 17:40:30

期望“悦华糖果铺”成为展现东莞特色在地文化和艺术的公共空间。 东莞记忆供图

东莞记忆首开区将会以怎样的面貌“显露历史”?如何做到“修旧如故”?如何再现千年莞邑文化传承与商贸延续?带着诸多的好奇,记者走访参与、见证东莞记忆项目的专家、学者以及项目的总设计师,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去揭开千年古城修缮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在“寻迹东莞记忆”专栏中展示。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精细活化,东莞记忆首开区即“一街(中兴路骑楼街)、一河(珊洲河滨水文化带西段)、一园(西城楼公园)”将于12月12日揭开神秘面纱,对外开放,迎接八方宾朋。续写千年莞邑新繁华,

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

东莞历史悠久,东晋立县,初名宝安县。唐更名东莞县,县治从芜城(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移至到涌(今莞城街道),明洪武年间,此地变为南海尉城,是海防体系中地位较高的地方。

东莞古城历经唐以来1200余年,保存至今,包括唐代、宋元、明清古城及近现代莞城,其总体布局、山水风貌、发展脉络、街巷地名系统等均延续不绝。民国时期,骑楼街的大规模兴建,标志着东莞历史城区成型。新中国成立后,新城于古城外兴起,古城则得到了妥善保护,整体布局、山水特色、城市功能及传统生活氛围均得以延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指出,莞城地理位置独特,不同于多数城市北山南水的布局,莞城面朝北面的东江,南倚旗峰山,因此城市向北发展,逐渐向西扩展,日益逼近东江。

莞城有条重要河流——到涌,沿此河可直达县城。莞城依山傍水,内城外市,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成为广府文化核心区域之一,同时受东江客家文化影响,兼具疍家文化与民俗。

今天的莞城,继续秉承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2023年6月,东莞记忆首开区正式动工,采用“微改造”的更新方式,以“显露历史、修旧如故、传承文化、注入活力、多元共生”的理念,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的历史文化街区。

东莞记忆首开区总面积约26公顷,涉及建筑改造、水利和市政提升、景观提升等内容,包括珊洲河滨水文化带修复与活化、西城楼公园及周边提升、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阮涌路F形街区改造等。

“绣花功夫”让历史街区风华重现

“东莞记忆与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永庆坊等古城复兴项目存在显著差异。”东莞记忆项目总设计师、万科集团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表示,东莞记忆的街区建筑风格多样,涵盖民国、改革开放前后等不同时期。步入此街区,仿佛穿越历史长廊。因此,在修缮中,尊重每栋建筑的原貌、材料及历史痕迹,旨在打造一条既百花齐放又富有历史底蕴的街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方聘请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欧阳仑担任历史街区修缮顾问。欧阳仑指出,历史建筑修缮应遵循外观历史价值、西方建筑美与传统工艺结合、最小干预三原则。

以中兴路78号典型传统民居为例,这是一栋民国骑楼,原为下商上住、砖木结构,中西结合式建筑风格。为重现其风华,他们按照历史建筑修缮标准,还原其材质、比例、门窗,并请非遗传承工匠修复灰塑细节。如“牛郎织女”图,便是根据清理出的痕迹,按建筑原征性修复而成,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美好。

骑楼阳台的旧屏风门也按原样、材料、颜色重新修好,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韵味。此外,这栋房子还融合了西方建筑美与中国传统工艺,如灰塑、廊合、山花等细节,均在修缮中得以保留。这些细节、元素让市民和游客能阅读到这栋房子的历史故事及人文内涵。

在修缮过程中,对历史建筑“做最小干预”也尤为重要。如在该建筑阳台底,原有壁画灯影得以保留,施工人员仅用外支撑加固阳台梁,既保证了安全性,又便于未来活化利用。

欧阳仑团队共修缮了15栋类似历史建筑,每栋都以“精雕细琢”的态度,“绣花功夫”来打磨,致力于传承与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城活化”融合乡愁和记忆

东莞记忆项目不仅聚焦于古街区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更注重古城的活化利用。钱源强调,现代地下基础设施的更新是古城新生的关键,如电箱、天然气管线及雨污分流系统的三线入地改造,使古城虽外表古朴,但根基焕然一新,可适应未来百年需求。

此举获得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冯江指出,历史城区保护已从单一的建筑保护转向整体保护,东莞记忆项目不仅保护建筑本身,更重视其价值实现,包括文物价值、空间价值及恰当使用价值。

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介绍,东莞记忆首开区展现了典型的地中海式骑楼,为民国时期的东莞商业街,曾是唐代县城城墙外围的市井生活区。明清时期,东莞商贸通过水运走向广阔世界。如今,古街经项目梳理复原,重现诸多有趣店招,如“祥发海味”“悦华糖果”等,成为完整的“商业博物馆”,“可以说,这是一个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商业文化街区,完整程度在整个岭南都少见”。

李历松感慨万千,东莞记忆项目将整座城市、街区变为博物馆,实现了乡愁与记忆的融合,同时运营今日生活。复原后的古街虽带现代商业气息,但传统格局得以保留。未来,其业态或变,但将通过不断迭代丰富内容,融合东莞传统文化,兼具商业与文化特色。

他举例说,期望“悦华糖果铺”成为展现东莞特色在地文化和艺术的公共空间。届时,该片区将融合古街区、美术馆、艺术机构及音乐吧等,成为东莞人追寻乡愁与体验新生活的交汇点,标志着东莞文化自信的新高度,如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般推动城市复兴。老街复兴将引领东莞文化迭代复兴。包括他在内的众多东莞文化人,有信心借助文化与市场力量激活此片区。

对于东莞记忆项目样板区即将开放,总设计师钱源表示,最令他满意的非单一房屋改造,而是百余栋建筑共同呈现的多样性。他期待两件事:一是街区重现往日繁华,拥有众多店铺;二是街巷深处仍有原住民居住,保持古城活力,非单一商业项目,而是真实生活与创新融合的更新内容。改造仅是开始,持续运营与生长才是其日臻完善的关键。

文字:叶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