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日前,“稻花香里说非遗”——2024年东莞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典型评选活动结果出炉,其中,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厚街濑粉的“百千万”种可能》荣获优秀案例。
由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推出的《厚街濑粉的“百千万”种可能》荣获2024年东莞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典型评选优秀案例。 部门供图
据了解,“稻花香里说非遗”是湾区文采会的品牌活动之一。今年的活动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东莞日报社指导,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莞非遗宣传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共同主办。
濑粉演变出非遗的“百千万”种可能
在路演环节,厚街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杨楠以“厚街濑粉的‘百千万’种可能”为主题,讲述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厚街濑粉通过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融入生产生活、融合城市文化,演变出非遗的“百千万”种可能。
据了解,濑粉是厚街传承百年的省级非遗项目,是用米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做成的手工食品,厚街人逢年过节、办喜事都有吃濑粉的习俗,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街小巷开起了各种濑粉店,和烧鹅成为“最佳搭子”,本地人外出回到家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碗烧鹅濑粉,外地朋友过来也要吃上一碗烧鹅濑粉,于是烧鹅濑粉就逐渐成为一种蕴含着城市乡愁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厚街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厚街濑粉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让非遗焕发光彩。比如厚街原创小品《金鹅银濑》首次登上央视舞台,作品以“厚街濑粉”为创作主线,多维度展现极具鲜明时代特征的身边人身边事,充满厚街地域特色、喜剧特色,主题以小见大,入情入理,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厚街故事;联合“厚街濑粉”传承人建立厚街濑粉陈列馆,让市民近距离地了解和感受厚街濑粉的传承历史和非凡魅力;把厚街濑粉的故事创作成文艺作品、文学作品,舞蹈作品《竹溪水濑粉情》获得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二等奖;组织举办“烧鹅濑粉”厨王争霸赛,烧鹅濑粉嘉年华,开通厚街烧鹅濑粉公交专线等。
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像厚街濑粉这样创新发展的非遗项目还有不少。厚街拥有“舞旱龙”、厚街腊肠、抢炮头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推动非遗项目现代化、产业化方面,有省级非遗项目厚街腊肠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颢承打造了3A景区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每年吸引众多来自省外、香港乃至国外的游客,推广传播厚街腊肠制作技艺。陈颢承还把厚街腊肠和厚街酱油两个非遗项目融合,创新打造出“腊味煲仔饭”预制菜,销往国内外。此外,中国国寿红木家居文化艺术馆在2024年成功入选东莞非遗主题馆。
在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生活化、城市化方面,有市级非遗项目“舞旱龙”,在桥头社区,“舞旱龙”民俗文化节已举办了十多届,每年端午都万人空巷。除此之外,社区还以“旱龙故里,龙舞桥头”为主题,在环境升级和文化建设中融入舞旱龙元素,新增舞旱龙元素路灯,更换龙元素护栏,开展非遗展示学习活动等,打造文化体验社区。还有市级非遗项目“抢炮头”民俗活动,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每年都是全民狂欢的盛会,社区更是围绕该项目升级了炮台,在炮台周边建了主题广场、公园,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厚街还将厚街腊肠、厚街濑粉、什锦菜、沙琪玛、鸡蛋卷、酱油等一批特色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实现“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厚街这些非遗项目的‘百千万’种可能,正是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厚街将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和美誉度,全面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焕新,促进厚街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