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中村改造:坚持公共利益优先 构建“三圈”空间体系
东莞+ 2024-11-12 14:42:30

东莞城中村改造“引擎”加速启动。记者从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东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11月11日起对外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专项规划包括六大部分,明晰了我市城中村的概念、划定了城中村范围,提出了我市城中村改造目标、规模、策略、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是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规划依据,城中村改造下层次规划编制、改造项目实施等应符合本规划要求。

专项规划公示期30天,于12月10日截止。有意见的市民可通过网站(可发送电子邮件到dgzjjcxjsk@163.com)、线下反馈,以及将意见邮寄到市住建局,或致电市住建局(联系电话:0769-22671658)。

改造目标:建设城市社区与产业社区

东莞作为全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之一,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一方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工作部署要求,另一方面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深化空间革命,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土地效益,建设城市社区与产业社区。

专项规划是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东莞城中村具有城乡融合、产村混杂的特点,城中村占用较大城市发展空间,同时也承担了较多的城市服务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但土地使用效益不高,服务品质不高,衍生出较多问题。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阶段的产物,城中村的问题也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专项规划指出,应坚持发展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创新思维解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市级统筹,上下联动;体检先行,综合施策;成片连片,整体开发”的原则,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的统筹引领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系统观、整体观推进城中村改造。

专项规划紧扣我市城中村特点与问题,坚持“应改则改、需改则改”的原则,合理界定了城中村概念内涵,锚固了城中村底图底数,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目标与策略,构建了“大、中、小圈”城中村空间体系、管控体系与实施体系,提出了近期改造项目库。

改造范围:集中在“一主两副”地区

一直以来,关于“城中村”的界定,都比较模糊,专项规划予以明晰。

专项规划表示,充分考虑东莞“城乡融合、产村混杂”的空间特点,按照“不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不适应城市发展一体化的功能、不适应人民现代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原则,将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城镇类管理单元、重点产业单元、重点功能片区、重点发展地区内现状为集体土地属性,村民宅基地范围在内的建成区域统筹认定为城中村。

目前,全市划定城中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位于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一主两副”地区,依所处的区位不同,将城中村划分为城市社区型城中村、产业社区型城中村两类。

专项规划还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目标,即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具体而言,要通过城中村改造,拆除乱搭乱建、解决危房问题,打通消防通道,布局消防救援设施;完善配套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规划设施落地难和末端管网老化问题;保护与活化利用城中村内古树名木、山水资源、历史建筑等特色资源要素;对村集体工业用地、宅基地,实施连片改造,打造新型产业社区;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地,清理违法用地等等。

改造策略:分区分类分期实施

东莞划定城中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面积大、范围广、权属复杂,改造工作如何推进?对此,专项规划提出“分区差异改造、分类综合实施、分期有序实施”的改造策略。

中心城区是城中村改造的主战场与核心区域,以城中村综合性全面改造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级与综合承载力。

以城中村综合性全面改造为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职能、滨海湾新区对外开发职能、水乡新城片区服务职能、轨道交通枢纽地区TOD开发等专项职能提供发展空间。

各镇聚焦城镇中心、重点产业单元实施城中村示范改造,通过改造一批城市型城中村打造新型城市社区,建设精致城镇中心;通过改造一批产业社区型城中村,建设新型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

专项规划提出,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需拆则拆、应整尽整”,分类实施城中村改造策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使城中村融入城市道路网、市政网、服务网,建设新型城市社区与产业社区。

改造时序方面,中长期全面管控城中村底盘,将规划识别的城中村图斑作为我市未来15年的城中村管控基本底盘。 近期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明确近期3—5年改造区域,确定改造类型、 改造内容、改造时序,形成近期改造项目库、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推进实施。

改造体系:构建“大中小圈”空间体系

东莞构建城中村改造“大、中、小圈”空间体系,强化城中村改造空间引导、功能引导和时序引导。

专项规划明确,“大圈”是我市城中村分布集聚区域,是我市未来15年城中村管控基本底盘。“中圈”是在“大圈”中选定的近5年城中村改造集聚空间。“小圈”是在“中圈”里根据成熟度、紧迫性、重要性,综合识别划定的年度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目前,全市共划定城中村改造“大圈”片区405个,城中村改造“中圈”片区220个,2024年启动改造的“小圈”项目103个。

专项规划指出,小圈编制年度计划和“一村一策”实施计划,做到规划清晰、路径清晰、目标清晰。

规划上,通过实行区域统筹、成片开发、集中配套,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路径方面,实行政府主导、净地出让,结合实际,明确各单元细分开发主体以及实施模式。

目标上,按照目标要求倒排时间节点,明确拆迁谈判、办理规划条件、完成方案报批、完成供地、完成拆除、取得工规证、施工许可证、动工建设时间,挂图作战。

专项规划还建立“大、中、小圈”动态调整机制,其中,大圈五年一评估,中圈三年一维护,小圈每年一更新。每年年底,由市级下发改造任务、镇级主动上报项目,市镇联动确定下一年城中村改造小圈项目。

改造机制:市级强统筹 镇村推实施

专项规划聚焦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和特色要素集聚区域,综合考虑规划统筹引领、现状基础、改造意愿,谋划了城市社区型城中村改造近期重点地区。

其中包括:中心城区“黄金双轴”地区;水乡新城、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常平火车站、滨海湾站周边地区;中心城区“三江六岸”及“东莞记忆”周边地区、石龙中山路-石碣袁崇焕纪念园周边地区、林则徐销烟池及太平水道两岸地区;松山湖科学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塘厦电子信息重点项目周边地区。

专项规划表示,近期将着力推动2024年小圈项目实施,并根据重要性、示范性、成熟度,聚焦中心城区和城市重点地区,选定市级重点示范项目。

专项规划建立了相关实施保障机制,比如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体系、建立城中村体检制度、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等。

“市级做顶层设计,强统筹;镇村做实施计划,推实施。”专项规划要求,镇级层面制定五年改造计划,镇街(园区)作为城中村改造责任主体,统筹推进辖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整体工作。

专项规划还要求,坚持“改造必体检”,在城中村改造前由镇村联动开展城中村改造体检工作,摸清问题台账与民意清单,提出差异化的改造方向和策略,为改造方案编制和项目生成提供支撑。

资金保障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落实政府财政资金保障、加强村集体资产投入、加强社会资金引入。与此同时,尊重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加快推进我市城中村改造条例立法工作;严厉打击“两违”、优化完善补偿标准。

文字:记者 吴金华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