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贡献了六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七成以上的税收总额、八成以上的创新成果、九成以上的市场经营主体。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政企合力的成果。一直以来,东莞相关部门倾心竭力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东莞日报推出“我为民企保驾护航”专题,走访市工商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金融局等单位,透视东莞民营经济的现状和未来。
民营经济是东莞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宝贵财富。东莞民营经济向来有个“九八七六”的说法——贡献了六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六成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七成以上的税收总额、八成以上的创新成果、九成以上的市场经营主体。2023年,东莞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举办“东莞民营企业家日”活动,以城市名义向优秀民营企业家致敬。
近年来,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简称“市工信局”)充分发挥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全面推动各项惠企利企政策落地落实,力促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4年1-9月,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36.12亿元,同比增长2.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速引领全市制造水平由大到强升级的活力支撑。
近年来,市工信局建立“挖掘、储备、辅导、提升、推荐”的培育机制,储备超6000家专精特新潜力企业培育库,进一步壮大“小巨人”企业后备力量。截至目前,东莞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9家(其中有效期内170家),居全省第三,全省地级市第一。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18家(其中有效期内301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833家,均居全省第二(深圳自行开展,不纳入全省认定)。
全面启动“四上”企业服务专员工作
持续推动企业服务水平提升
制定《东莞市建立“四上”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工作方案(试行)》及相关工作指引,组建近4000名服务专员的“服务小组”,覆盖2万家“四上”企业。截至目前,已完成110家一类企业(完成率100%)、3895家二类企业(完成率96.1%)的走访登记,解决企业诉求881条(完成率83.0%)。继续强化“企莞家”品牌服务,今年以来向企业推送政策2025条,完成2467份资金项目申报,累计拨付各级专项资金14.33亿元,惠及企业1122家。
全面落实金融扶持政策
实施“新一轮”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激励作用,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1月,市工信局制定《东莞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与全市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制造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公布第一批“白名单”企业18795家,新增银行贷款16355笔,贷款金额655.03亿元;新增合作担保机构贷款1298笔,金额26.6亿元。合作银行累计为战略性产业集群10446家次企业新增融资1302.07亿元,支持企业数排名全省第三,融资金额排名全省第二。
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
全面推动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中小企业基础深厚,有市场主体167万户,工业企业22万户,规上工业企业1.38万家,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8%。在此背景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是东莞市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小企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今年3月,市工信局印发《东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出台数字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数字化改造等政策,聚焦智能移动终端、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等重点优势行业,联合一批优秀的数字化牵引单位全方位助力企业转型。截至目前,累计公布805家拟改造企业(国家试点682家,省级试点123家),遴选19家市内外数字化牵引单位,130多家市内外优质服务商,推动362家拟改造企业(国家试点315家,省级试点47家)与牵引单位签订咨询诊断协议。
此外,市工信局还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数字化产品和服务1044项,注册用户达1634个,依托平台推动318家企业与牵引单位建立对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