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江岸边的龙湾公园旁,有一家名叫“张良传说”的非遗原创汉服工作室,庭院简约雅致,室内莞香萦绕,一对河南夫妇在这里做原创汉服设计,他们借助这一方小院传播张良传说,弘扬传统文化,把中原的文化遗产带到岭南水乡万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小院时常门庭若市。

壹
“张良传说”口耳相传

走进工作室,很多人的第一个疑问便是“什么是张良传说”?

张良是西汉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秦灭韩后,为复仇,张良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爆发农民起义,聚众归刘邦。楚汉战争时期,他提出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传说”是在他之后2000多年间逐渐形成的,人们借助其成长道路传说、求学道路传说、军事生活传说、高贵品德传说抒发自己的各种情感,但因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张良传说”正在逐渐流失,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已被收录进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杨珂
河南省禹州市是张良的故乡,汉服工作室的主理人杨珂便来自禹州,她是“张良传说”的第六代传承人。受家乡关于张良文化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杨珂从小就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她不仅认为张良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被世代传承,他的故事也应该家喻户晓,被世人所熟知。

“张良传说”情景演绎
自从父亲那里接过传承接力棒后,杨珂便四处讲学,开展公益非遗课堂,参加各种非遗展会,情景演绎“张良传说”故事情节,在传播的同时也致力于收集和记载关于张良的民间传说。几乎每一个来工作室的客人,都听过杨珂讲述的关于张良的故事。

贰
定居万江,改造国风庭院

早在2006年,杨珂与丈夫就定居在了万江,就像热爱家乡一般,他们钟情于这座被水环绕的城市。在传播“张良传说”的十多二十年间,夫妻二人一直在寻找一个载体,以更好地让“张良传说”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汉服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汉服不仅能集合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服装设计还是杨珂的“拿手本行”。

杨珂与丈夫
今年,在万江文旅部门的引荐下,杨珂和丈夫把工作室搬到了龙湾湿地乐跑公园内,面朝江边,背靠公园,舒适宜人,改造成中国风庭院和汉服工作室再合适不过,夫妻俩二话不说便盘了下来。

这里原本是一家托管机构,大大小小的课室有很多,整体的建筑结构与杨珂计划打造的通透宽敞庭院大相庭径。盘下来之后,他们几乎把原先的建筑推倒重建,亲自设计、选材,重新铺设地板,进行软装布置,近600平米的空间,夫妻俩断断续续花了3个月的时间,一个中国风庭院终于展现在眼前。

从龙湾公园江边散步,就能看见一个“汉服苑”的小门口,沿着楼梯往下走,别有洞天,庭院树上挂着灯笼、“张良传说”大字以及那句描述张良的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几张小藤椅、茅草遮阳伞以及用诗歌画布布置出来的“打卡”空间,让小院更增添了几分雅致。庭院内的汉服工作室被落地玻璃环绕,让人一眼就能看见华丽的汉服,里面除了有各个时期的原创汉服外,还能奏古琴、品茗、读书、讲课分享。

叁
把文化穿在身上,走上街头

与其他汉服工作室不一样的是,“张良传说”非遗原创汉服工作室旨在让汉服大众化,让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把汉服当成日常所穿的衣服一样穿在身上,走上街头。

宽袍大袖通常是汉服给大众的印象,虽然儒雅大方,但在日常生活穿着确实不太方便。杨珂称自己是“改良派”,作为科班出身的服装设计师,她对工艺美术研究颇深,对每一个时期的汉服都有深入了解,许多汉服的形制和设计都饱含华夏文明的深刻内涵和古人对天、地、人的敬畏。在设计汉服的过程中,杨珂保留了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制,在服饰面料、图形、穿着方式、服饰搭配、细节等方面进行人性化的改良。在“张良传说”非遗原创汉服工作室,找不到两件一模一样的汉服,每一套汉服都有自己的名字。



“流金岁月”是杨珂改良的一套马面裙。传统的马面裙采用一片式围裙,由于面料笔挺有型,以至于裙子很重,一片式围裙的穿法很容易滑落。经她改良后的马面裙依旧保留了“马面”,把一片式围裙改为松紧腰设计,亲肤的面料柔软舒适,每走一步,裙子随着步伐摆动,藏着的一条条金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还有一套圆领汉服上衣为紫色,下身是一条蓝绿的裤子,其大胆的撞色搭配惹人注目。杨珂表示,下身原本是一条裙子,为了方便穿着,她改成了宽松的裤子,不管是站立还是坐着,看起来依然是裙子的样式,但丝毫不失仪态,而上衣原本是宽袖,她在袖口处加了纽扣,变成了窄袖。整套汉服穿起来十分日常,蓝绿色的裤子印上了紫色的图形,与上衣颜色相呼应,中国色的鲜艳碰撞不仅没有让这套汉服的搭配变得突兀,反而十分和谐。


在工作室内,还有许多西域风的汉服。在夏天,杨珂特别喜欢穿自己设计的一件半臂衫,上面印着对马团窠纹,这是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的唐代织品上面的图案,杨珂把它还原到了衣服上。此外,许多敦煌石窟上面的图案也都被她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中,形成了一个系列,她大胆地在汉服上“画国画”“作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和自己的创新赋予了汉服新的时代内涵。

热水墓群出土的对马团窠纹

杨珂改良的半臂衫
杨珂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汉服的很多样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日常穿搭,但是汉服的美、古人的智慧、华夏的文明如果没有被大家穿在身上,只是作为一件艺术品去欣赏,是很难流传下去的。”杨珂对于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独特的汉服设计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少人慕名而来欣赏、购买她做的汉服。

随着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圈子越来越大,杨珂经常在工作室举办雅集,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围绕“张良传说”、易经、二十四节气、诗词歌赋等内容深入交流,夫妻俩十分欣喜地看到汉服“热”起来、国风成为潮流、华流走向顶流,他们也乐此不疲地充当这一趋势的推动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自家的小院里绽放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