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邓女士家住常平,8年前和丈夫同房后就出现了流血的症状,但是她却没有当回事。
八年后,已经停经的邓女士偶尔还有出血的现象。她很纳闷:我都已经停经好几年了,怎么还有这种情况出现。
近期,邓女士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就医。
门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并且妇检,在妇检过程中发现宫颈表面凹凸不平,并且可扪及一肿物。
医生建议她马上做一个宫颈癌相关检查。果然,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提示宫颈癌,并且考虑低分化癌。
得知自己是患上了宫颈癌,邓女士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瘫软坐在地上。妇科团队建议邓女士即刻入院治疗,通过药物控制以及其他手段,摘除肿瘤,早日让生活回到正轨。
可邓女士并未听从医嘱,反而是在手机短视频里发现偏方可以治疗宫颈癌,决定回家自行用偏方看看效果。
这一看不要紧,邓女士在口服一个月“偏方”后,情况不见好转,病情还加重了,无奈之下,只好回来就医。
“没事,现在还来得及,我们帮你!”妇科主任陈苑红说道。检查完患者后立即安排详细周密的检查,明确肿瘤分期后才是后续治疗的关键所在。
经检查,邓女士癌胚抗原33.02 ng/mL↑、糖基抗原125 266.8 U/ml↑、糖基抗原15-3 43.9 U/ml↑,均异常升高,盆腔核磁、上下腹部CT考虑“宫颈恶性肿瘤Ⅱa1”。

医生们随后为邓女士进行了“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盆腔粘连松解+腹腔粘连松解+经尿道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置入术”。
手术的顺利进行只是治疗中的一部分,术后伤口护理、低蛋白血症、感染等各种风险仍需去面对。妇科医护团队在常规病理报告出来后也制定了后续治疗方案,做到长期管理、长期随访。
如今邓女士已经健康出院。这里也温馨提示各位女性朋友,当身体出现“异常信号”,例如停经后仍流血,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宫颈癌的常见症状就是阴道异常流血。平时可以定期筛查和接种HPV疫苗,预防HPV感染,将宫颈癌的危险降到最低。
【延伸阅读】
宫颈癌和HPV感染是什么关系?
宫颈癌的致病原因已经完全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
从宫颈感染高危型HPV到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这给了患者和医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和处理它。
而且,在发展成为宫颈癌之前,还会有较长时间的癌前病变过程,即宫颈上皮内瘤变。
因此,只要进行规范化筛查并对筛查出来的癌前病变进行正确处理,就基本可以将宫颈癌扼杀在摇篮状态,极大概率减少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如何筛查?
到底是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好,还是HPV核酸检测好?如果可能,两者联合筛查最好。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只能选一种,目前认为HPV核酸检测更好。
筛查的起点建议25岁,不建议在25岁以下的女性中进行宫颈癌筛查。两年一次的筛查是比较稳妥的。
一般情况下,65岁以上的女性可以停止筛查,其前提是近10年3次筛查正常,或者近5年2次筛查正常。曾经感染过HPV、发生过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的女性、存在免疫抑制状态的女性(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患者),则没有筛查年龄上限,而且需要每年筛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