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重阳,礼敬老人,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东莞出了不少敬老爱老优惠政策,弘扬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尊老敬老,其中“敬老优待卡”、“高龄老人生活补(津)贴”(简称“高龄津贴”)是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两项服务。那么,如何申请?超详细的保姆级教程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搞定。
东莞市“敬老优待卡”
超便捷!东莞市“敬老优待卡”已经支持全市通办、全程网办、亲属代办,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通过登录“i莞家”APP在首页的【更多服务】-【民政服务】-【敬老优待卡的核发】或【敬老优待卡补办】进入页面申请。




东莞市“敬老优待卡”有很多好处,2024年1月1日起,对于男性60-70 周岁、女性 55-65 周岁的非莞籍在莞居住的老年人,试行凭“东莞市非莞籍敬老优待卡”可免费乘坐全市规定范围内的常规线路公交车,原敬老卡乘车维持现行优惠政策不变。此外,持敬老优待卡还能享受,免费进入市内公立旅游景点、各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高龄老人生活津贴
超体贴!根据《东莞市高龄老人生活津贴管理办法》,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就能申领生活津贴。
1.申请条件
年满70周岁具有本市户籍的老人可申请高龄津贴。

2.发放标准
年龄段 |
补贴标准 |
70至79岁 |
每月100元 |
80至89岁 |
每月150元 |
90至99岁 |
每月250元 |
100岁及以上 |
每月550元 |
3.申请方式
高龄津贴由老人本人自愿申请。老人可选择线上或线下方式提出申请。
(一)线上申请
符合条件的本市户籍老人可在满70周岁前1个月,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登录“i莞家”APP,在首页的【更多服务】-【民政服务】-【发放高龄老人补(津)贴】进入页面申请。

(二)线下申请
本市户籍的老人或代办人可在满70周岁前1个月携带老人身份证原件(代办需携带代办人和老年人的身份证原件)到市民服务中心,各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窗口或莞家政务自助终端机提出申请。
对于刚迁入本市户籍,身份证未能及时更改的老人,还需提供户口本、所属镇街(园区)指定银行的本人开户账号原件等佐证材料。
以下也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龄津贴的一些热点问答,一起来看看吧!
1.高龄津贴如何发放?
高龄津贴原则上发放至申请人的社保卡银行账户。
2.高龄津贴申领需注意什么事项?
享受高龄津贴的老人需每年6至8月通过“i莞家”系列应用程序(APP、小程序、公众号)进行资格认证。
确因特殊原因无法线上进行资格认证的老人,可通过到村(社区)主动核验、预约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核验等方式完成。老人的法定赡养人、扶养人应对老人资格认证给予帮助。
未进行资格认证的,高龄津贴从当年九月起停止发放。老人须重新认证,重新进行资格认证后,高龄津贴自审核通过当月起继续享受,停发期间的高龄津贴从停止发放的当月起予以补发。
3.高龄津贴什么情况需要进行变更和终止?
根据公安部门每月提供的户籍迁移信息。
享受高龄津贴的老人户籍迁出本市的,从户籍迁出次月起停止发放高龄津贴;老人户籍迁出后再次迁入本市的,可以按照程序重新申请高龄津贴。
享受高龄津贴的老人户籍在本市内跨镇街(园区)迁移的,不需要重新提出申请。迁出镇街(园区)于迁出次月起停止发放,迁入镇街(园区)自落户次月起发放。
享受高龄津贴的老人当月死亡,村(社区)应于次月8日前将《终止东莞市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报告》上报镇街(园区)民政部门。各镇街(园区)民政部门于次月12日前对照村(社区)上报的死亡报告,通过登陆“东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报市民政局备案。市、镇街(园区)应根据火化名单或户籍迁出本市的次月终止发放高龄津贴。
确实无法及时获取实际死亡(迁出)信息的,可暂停发放高龄津贴。核实老人情况后,镇街民政部门应当于次月终止或一次性补发暂停月份的高龄津贴。发现死亡(迁出)未及时上报,镇街(园区)应停发放高龄津贴,并向老人的法定赡养人、扶养人追缴多领取的高龄津贴退回指定财政账户。
因老人个人情况变化导致高龄津贴变更或者停发的,各镇街(园区)民政部门或村(社区)应于10个工作日内告知高龄津贴变更、停发的理由和依据,保障老人的知情权。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无论是帮家里的长辈办理敬老服务,还是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是对他们窝心的关怀。“i莞家”APP让我们的心意更加便捷地传达,让长辈们也能享受到数字化时代的便利,快来登录“i莞家”APP,用行动传递温暖,让爱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