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人才丨于涛:坚守创新教研之路,以“教学力”生长“学习力”
东莞+ 2024-09-28 17:12:02

编者按

2021年,东莞市教育局启动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连续三年,每年遴选10名优秀教师、校(园)长作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厚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2024年,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东莞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名单出炉,东莞日报特别推出“领军人才”系列报道,一起来领略2024年东莞市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的风采吧!

从教19年来,从一线教师到市教研员,再重新回到一线教师的岗位,东莞中学教研处副主任、高级数学教师于涛时刻铭记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以“木铎金声”的精神勉励自己,希望能更好地成为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推动者,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近日,东莞市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公布,于涛名列其中。他表示,将继续以“以‘教学力’生长‘学习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教育科研、课程方面,将积极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提出“以‘教学力’生长‘学习力’”的教学思想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成为老师后,于涛在想:如果我是那朵云,我希望自己能推动另一朵云;如果我是一个灵魂,我希望能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是一个数学老师,我希望能让学生热爱数学;如果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我渴望的教学追求,是要把教育融入课堂的教学。”

实际上,于涛也一直在思考:“当我的学生毕业了,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知识的方式?分析问题的角度?抑或是一种态度?”虽然不能清晰地回答,但于涛知道自己期望学生能从自己这学到什么:能用总结的方式学习、工作,善于积累,却又不陷入本本主义;能秉持一种“较真”的态度,无论学习、工作,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能热爱思考,精益求精,做一个有要求的人。“不论他们还记得多少数学,这就是我期望的能够通过数学学习传递给学生们的人生哲学,能受用终生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于涛说。

如果问于涛有什么样的追求?他希望挖掘出更多更好可实践的教育方法,把理想中的教学追求落到实处,给学生们“最好的教育”,还能播撒给同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参加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期)期间,于涛在与同行的交流学习中,通过名师们打破“匠人”天花板的成长轨迹,也敲开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大门。这一年的学习,于涛深刻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让他深深感受到教师“教学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正是从此开始,于涛逐步凝练出“以‘教学力’生长‘学习力’”的教学思想。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于涛深刻体悟到教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之大,不论是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背景,还是研究概念课、公式课、定理课的教学教法,都能带给他无穷乐趣,让他心驰神往。

同时,这也使得于涛期望去影响更多教师提高“教学力”,“每个人都是自我成长的承担者,也是他人成长的推动者,如果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比作是花开的过程,那么,从种子到花开则是蜕变。”

形成了“结构观”教学风格和“符号化”德育班会课理念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于涛坚持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实践,逐渐形成了“结构观”教学风格,借助思维结构模型使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于涛介绍,“结构观”教学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下而上”主动构建,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学习力提升。

“‘结构观’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学生拓宽学习视角,提高思维能力。”于涛表示,“结构观”的数学教学以“思维的起点,方法的结构,结构的顺序”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整合的能力。在“结构观”数学教学风格的影响下,许多同学在高三毕业留言册里写道:“没想到数学可以这样学,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可以控制数学问题了”,还有不少同学在大学能够继续应用“结构观”进行深入学习,在“学习力”的提高上受益良多。

此外,在11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于涛注重总结与反思,逐渐形成“符号化”德育班会课理念。比如,现在的人总说自己很忙,于涛在班会上用这句话作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我会让大家说说自己在忙什么。讨论到最后,我们发现也没什么可忙的,用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忙的同时要有计划和目的。”又如,于涛的“留一只眼”理论——一只眼看目标和方向,留一只眼看脚下的路,看看自己哪些方面还要提高,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和生活。

“班主任,是岁月的舵手,引领着学生们驶向知识的海洋;是执笔的作家,书写着学生们点滴成长的故事;是心灵的导师,启迪着学生们探索人生的真谛……”于涛认为,班主任需要成长为各种角色,并在角色之间进行无缝切换。

推进教学教研方式变革

2019年,凭借优异的教学成绩,于涛担任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推进教学教研方式变革,引领东莞高考数学成绩高位提升。

期间,于涛致力于青年教师“教学力”的培养,推进教研文化建设,设计多重寓意东莞高中数学教研LOGO,更新教师教研理念;拓宽教研活动形式,开展“同一节课”“共读好文”“单元教学接力课”等课程化、系列化教研活动;创新学习型融合,融入新课程理念、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提出“课堂内迁移”“紧密型迁移”“线串式迁移”等单元设计模式;设计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命题细目表框架,提出SOLO分类二维动态评价系统,指导设计高三单元复习案例。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市精品高三微专题微课37节、网络画板信息技术课程5个模块29个微课,培养90余名信息技术种子教师。坚持做好教研帮扶与教研交流,设计并协助组织了兵地粤三地九大高考学科联合教研活动等。

此外,他先后负责“第二届东莞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东莞市第六批学科带头人、班主任带头人”“东莞市‘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组织学科期末考试命题及高三集中评卷工作经费”等项目工作,积极推动我市基础教育发展。

2022年9月,于涛回到东莞中学,担任2023届高三数学备课组长和教研处副主任,希望能更好地成为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推动者,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两年来,他主稿《东莞中学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推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镜堂班”“容庚班”建设,带领数学科组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校。

2023年8月,于涛获评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以“每个人都是自我成长的承担者,也是他人成长的推动者”为工作室理念,努力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攻坚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南研究与实践

获评东莞市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于涛表示,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将以‘教学力’生长‘学习力’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教育科研、课程方面,将积极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高中数学是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学科,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高中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于涛表示,将继续研究攻坚项目《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南研究与实践》,以“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聚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更好适应高中课程改革;深化“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研究,变革育人方式,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思维课程”研究,丰富学习载体,探索学生多元成长路径。

于涛表示,希望通过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南研究与实践,为教师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方式改进等方面提供方法指引和案例参考,改进区域学校教学发展不均衡,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力度不足等现状,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和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这是于涛常常品味的一首小诗,他希望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教学力”的主动生长,推动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挑起自我成长的责任与担当,推动教育同行、推动学校学生更好地发展。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