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8年来,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在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在教育改革中锐意先行,开拓创新,先后创办了5所公办学校。在创办学校过程中,他始终以培养适应并引领未来的人才为目标,坚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践未来教育的路径,助推东莞乃至省内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学校不仅探索出了体系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面向全国交出了未来教育东莞样本的答卷。
他连续三届任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2024年5月,被遴选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计划培养对象;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收获了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他就是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
忠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奋斗在学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万飞始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学生,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和校长期间,万飞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开设书记(校长)思政课,规划组织学校德育课程,开设“校长信箱”,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班级电子班牌公告栏、校长陪餐、校长导师课等渠道及时回应学生疑问与需求。同时注重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组织研发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市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组织开展全体学生分批走进当地科技企业、研究院的主题调研活动,理解科教兴国的战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全面发展。
积极探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学校应该如何去培养适应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这是万飞在踏上教师岗位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说:“真正的创新人才并非只是成绩好,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才。”要如何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便是他思考后的答案与方向。
从竞赛教练,到物理学科领头人,再到学校管理者,万飞始终带着这样的思考和初心,大胆实践,革故鼎新。他率领团队成员在继承前人“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找准“信息技术”与“创造教育”结合点,发展了创造教育理论,构建中学阶段“创造教育”完整的教育生态链。
早在担任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时,在他的引领下,学校不断探索,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经过多年的摸索,松山湖实验中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创造教育”之路:整校推进“三创”课程体系及实施方式创新、课堂模式变革、评价体系创新等实践,办学成果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良好口碑。学校荣获“首批中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学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等多项综合性荣誉。“三创”课程体系办学成果2019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2020年遴选为广东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示范项目。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随着不断探索,万飞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实践也越来越深。“不断实践让我们发现创新人才培养更多是涵养出来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发散性思维受到限制,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学生多元、批判性思考,技法其实更重要。”万飞说,从学校层面而言,要构建从文化、师资、课程、评价、技术赋能等多方面的策略路径,形成体系,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开拓创新,探索未来学校实践路径
2021年,万飞肩上又多一副担子:创办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作为大湾区第一所未来学校实体学校,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创办,肩负着探索未来教育新样态的使命。
两年来,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以“创新立校,数智赋能”为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素质评价创新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万飞的带领下,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继续丰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结合特色融合技术去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打破学科壁垒,指导学生学科拓展融合探究,开展“一人一案”教学,通过大数据赋能学生素养评价,实现因材施教。
积厚流光,不已其傅。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办学智慧,学校《探索“未来学习中心”,构建“问学课堂”,数字+助力课堂新生态》获广东省双融双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项目一等奖;学校学生素质评价系统实践成果——《基于学生画像的素养评价平台建设与应用》获得广东省数字化转型下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案例。学校办学实践获得了教育部副部长吴岩高度评价:“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是一所很有特色的未来学校,也体现了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学校的探索创新也吸引了北京、上海、广东、甘肃、江西等多地考察团过来学习交流。
为了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万飞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未来学校实践路径”作为其遴选为首批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的工作站重点攻关项目;其主持的课题《指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学校建设实践路径研究》2022年7月立项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在研期间,他指导学校骨干教师承担若干子课题,开展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新实践以及行动研究,积极为国内未来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经验。
示范帮扶,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优质且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万飞的另一个教育理想。在教育开拓创新路上,他不仅率先垂范,还葆有“兼济天下”的教育情怀。
2016年以来,万飞通过托管薄弱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新疆贵州薄弱学校、湘西乡村学校,建立创造教育学校共同体等方式,凝练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破解了辐射狭窄化瓶颈,构建了跨校、跨区域的不同类型学校的品牌共建协同发展机制。“协同发展”办学成果也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万飞主持的2018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实践项目的子课题顺利结题。
万飞认为,未来教育是开放性的,是共享的。为了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8年以来,他连续三届任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助推省内16名骨干校长专业成长;2018年发起“创造教育联盟”共同体,以公益性校际交流合作,将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成果辐射交流出去,广东湛江第二十八中学、江西安福县城北学校等国内80多所中小学校加盟,推广新创造教育办学成果,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践研究,有效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本人多次受邀在全国、省、市各级学术会议作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