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江祠堂,聆听一砖一瓦诉说的岁月乡愁
魅力万江 2024-08-19 11:43:36

 

在万江,有这么一种建筑,矗立在村落的中心,历经时光的洗礼,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更承载着家族的悠久历史。这些建筑,宛如一本本厚重的历史文献,每当细细品读,总能从中挖掘出众多感人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心怀敬畏,走近这些屹立不倒的沉默见证者,了解万江祠堂蕴含的往事。

 

 

从万江祠堂,看万江氏族

 

 

要读懂万江,祠堂是绕不开的一页。传统中国人对祠堂的深厚情感,朴素而真挚,无法割舍。一座座不同时代建造的祠堂,无疑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地,是灵魂的归宿,是维系宗族血脉的纽带,同时也是宗族兴衰的象征。

 

▲上甲谢氏宗祠

 

数据显示,万江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67座。这些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年月古老的祠堂,如散落的珠玉般构成了万江人对于家庭,家族,家乡,家国的记忆,记载了先人数不尽的奋斗,又寄托了先人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流涌尾胡氏宗祠

 

▲坝头詹氏宗祠

 

祠堂与姓氏的关系,就如血脉与心脏,密不可分。目前,万江街道大多数祠堂的命名都是以姓氏为核心,所以要想了解万江各社区的大姓,只需到对应的祠堂走一走,便能一目了然。大汾何氏、牌楼基杜氏、谷涌庾氏、拔蛟窝陈氏、坝头詹氏、胜利赵氏、小享林氏、水蛇涌袁氏等祠堂,不仅是家族成员祭祖、聚会的场所,更是家族历史、文化、教育和精神的载体。

 

▲大汾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是万江现存最古老的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六年(1527),并于201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祠堂的正门,悬挂着一幅由著名书法家何为书写的门联:“沔水朝宗,一派澄清涵日月。旗山挺秀,诸峰罗立似儿孙”。其还有一个堂号,名为“萃涣堂”,取自《易经》中的“萃则聚,涣则散”,寓意着家族聚族而居,子孙繁衍,枝繁叶茂。宗祠内部三面墙上挂满关于大汾村的介绍和何氏名人资料展板,为追溯历史,研习民俗,感受地方文化,追寻历史上留下足迹的名人雅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大汾何氏四世何邦俊迁至大汾定居以来,何氏家族便枝繁叶茂、英才辈出,如“五四”名人、“坪石先生”何作霖,岭南书画名家何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等。何为曾随高剑父、关山月学习国画,随李天马、潘伯鹰学习书法,筹办过广州美术馆。1968年,何为回到家乡大汾,将自己的书画技艺倾囊相授予村中年轻的书画爱好者,带出了一大批书画人才,他们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展览中展出。大汾书画人才济济,为家乡赢得了“广东书画之乡”的美誉,大汾书画形成了涵盖老、中、青、少各个年龄段的书画艺术群体,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何氏大宗祠不仅是村中长者们的活动中心和书画创作基地,也是一座展示村史的展览馆,曾举办过多次书画展览和村史文化研学活动。

 

 

与大汾何氏别无二致,勤耕勉读的谷涌庾氏、崇文重教的拔蛟窝陈氏、家国情怀深厚的水蛇涌袁氏等,他们的祠堂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这些祠堂不仅是家族成员祭祖、聚会的场所,更是家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是子孙后代永不歇停的精神源泉。

 

 

从万江祠堂,感受万江人文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可以说,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在万江,每一座祠堂都拥有其独特的堂号,这些堂号通常源自古代典籍、历史故事、家族荣耀或格言礼教,是凝聚家族力量、‌训诫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重要标志。‌通过堂号,‌后人能够了解到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谷涌庾氏宗祠

 

 

‌在万江街道谷涌社区,沿东江边步行约数百米,即可目睹三座古朴庄严的祠堂并肩而立。其中,居中矗立的是“庾氏宗祠”,其左右两侧分别为“耕读祖祠”与“耕乐祖祠”,此三祠之建筑风格尽显岭南文化之精髓,并于2014年获评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庾氏宗祠的堂号为“百顺堂”,耕读祖祠为“脩礼堂”,蕴含“百事顺遂”“加强礼教”之意,寄托着庾氏族人对家族成员和谐共处、万事如意、尊崇礼节的深切期望。因此,谷涌庾氏秉承“孝裕谷涌,耕读传家”之家训,强调勤耕勉读、乐善好施,并将其视之为家族立足之本。多年来,庾美连、庾侣櫵、庾耀东、庾锦辉等莞邑杰出人士不断涌现。其中,庾侣櫵创立了“广州枧厂”,为东莞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庾耀东则凭借其卓越的羽毛球技艺,成为中国首位羽毛球单打世界冠军。

 

▲莫屋莫氏宗祠

 

莫屋社区,被称为“进士之乡”。莫氏宗祠,堂号是“成德堂”,其名源自《论语》中的“君子以成德为行”,旨在激励莫氏后人追求道德修养与人格的完善。相较于万江的其他宗祠,莫氏宗祠规模较小,占地约三百平方米。然而,门联上“鼎元世胄,登甲家声”几个雄浑的鎏金大字,彰显了莫屋莫氏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走进宗祠,进到正厅,除了莫氏世祖牌位和香案以外,有一张写有“莫宣卿家训”的帖文,上面写道:“不读诗书,纵家有万金,必遭愚人之诮;能通经史,虽户穷四壁,堪称儒雅之门”,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据了解,莫屋莫氏是唐代“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后裔。南宋祥兴二年(1279),莫宣卿的十四代后裔、官居奉政大夫的莫上达带领家族从石美甘元坊迁移到蟠龙墩,由于村民皆姓莫,村庄逐渐由“蟠龙墩”更名为“莫屋村”。多年来,莫宣卿留下的家训一直激励着后世子孙在学术和事业上不懈追求。清嘉庆六年(1801),村民莫凌中进士。时至今日,莫屋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在万江也是名列前茅。

 

▲拔蛟窝陈氏大宗祠堂号“敬爱堂”

 

▲水蛇涌西翠袁公祠堂号“永思堂”

 

▲小享林氏宗祠堂号“忠孝堂”

 

再如,拔蛟窝陈氏的“敬爱堂”以传统伦理规范命名,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同辈的爱护;水蛇涌袁氏的“永思堂”意在提醒族人永远铭记先祖的恩德与教诲;小享林氏的“忠孝堂”以垂戒训勉后人的礼教格言命名,则彰显了林氏家族对忠孝传统的重视。万江祠堂的堂号不仅是家族的标志,更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共同组成了万江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不断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从万江祠堂,观万江变迁

 

 

走进万江的众多祠堂,就如同走进城市肌理的最深处,能进一步触碰到万江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变迁。万江现存的大多数祠堂,基本都建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新建的祠堂多以三开三进的中小祠堂为主,汇集木雕、石雕、瓦陶艺、彩画等传统工艺,多以龙、麒麟、貔貅、莲花、鱼等吉祥图案作装饰,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祈愿,并为家族后人传达和睦、孝道、伦理、忠勇等思想。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祠堂的活化利用成为一种新趋势。这些古老的建筑不再只是供奉祖先的静止之地,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功能,多被改造成社区图书馆、文化展览中心、传统手工艺工作室,甚至是社区居民的休闲场所。通过融入党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使得每一座祠堂都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文化礼堂”和“文明殿堂”,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要。

 

 

在谷涌社区,有一群热血的“90后”青年,他们扎根在谷涌耕乐祖祠,将国潮元素与传统的龙狮文化有机融合,并大胆利用音乐、舞美、灯光及服装造型,将舞狮与音乐、电音、街舞相结合,打造出一支别具一格,颇有气势的龙狮表演团队——“联圣堂”醒狮团。据悉,2020年,谷涌社区耕乐祖祠经修缮后重新启用,与有意发展龙狮文化的“联圣堂”一拍即合,双方将庾氏宗祠作为根据地,共同弘扬龙狮精神,彰显岭南传统文化。

 

古老宗祠焕发新活力,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新载体,谷涌庾氏宗祠只是其一。当前,万江街道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改革举措,深入挖掘传承宗祠文化精髓,对古祠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活化利用,让这些本将沉睡的历史印记与群众生活和谐相融,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大汾何氏大宗祠是村里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书画创作基地,曾举办过书画展、村史文化研学等活动,未来,也将通过修缮何氏大宗祠和建设“汾溪里·青云坊”项目,把“修旧如旧”和“旧貌新颜”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建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和美乡村,开拓一条有烟火气的古村文旅之路,强化本土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元素再激活、再创造,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祠堂一头连接着历史,另一头则延伸向未来。粤剧、书画、醒狮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及庾家粽、龙船饭等传统美食,在这些得到重新激活和利用的祠堂里,找到了新的展示平台,持续地被传承和发扬。拔蛟窝陈氏大宗祠,是附近居民看报读书、唱粤曲、写书法的休闲场地,也是万江街道举行曲艺文化节的主要阵地。

 

祠堂

这些本来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角落

如今在万江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

绽放着它们的生命力和价值

诉说着万江这片土地上

流转千百年的情感故事

▲拔蛟窝社区陈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