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河西现代化产业园区(下称“河西产业园”),日新月异。这是东莞最大的政府主导“工改工”地块,在全市首次提出建设“安置厂房”、首次统一拆赔标准。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河西产业园,新信息新景致纷至沓来:产业园区占地近7200亩,目前完成土地整备近3000亩;“工改工”片区完成30宗地签约,拆除建筑约40万方;莞台高新产业园首开区开工建设,打造台商在莞“第五张名片”,现已吸引16家台企签约入园;氢蓝时代、中塑新材料等15宗重大产业项目、2宗配套道路项目落地动工,全面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在“政府主导、连片统筹”模式下,河西产业园正在蜕变新生,老旧厂房拆除重建,现代化产业园区拔节生长。过去,这里以低端产业为主,亩均税收仅1.7万元,处于全市末端水平。当前,高新技术企业抢滩登陆,智能装备、5G技术、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纷纷布局,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6月24日,莞台高新产业园区项目动工仪式暨入园企业签约仪式举行
高新企业抢滩登陆
莞台高新产业园位于河西产业园,是为台企量身打造的专属“园中园”,于今年6月24日动工建设。
“这是台商在东莞发展30年来,继台商子弟学校、台心医院、台商大厦、台博会之后,打造的‘第五张名片’。”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广东莞台高新产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钦告诉记者,莞台高新产业园以低成本拓空间,解决中小台企增资扩产需求,“我们‘团购定制’土地、厂房、政策,抱团发展,发出‘全球台商 进莞来’的号召。”
陈宏钦说,目前,在莞台企3800余家,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精密设备、智能家居、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有很大优势。“政府规划和推动,激发企业投资热情。莞台高新产业园将帮助台商继续扎根东莞,把产业做大做强。”
据介绍,产业园从提出构想到落地动工,仅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目前,首开区已吸引16家台企签约入园,共建定制低成本、高品质厂房25.6万平方米,企业预期投资18.3亿元。
在河西产业园区西南部,智能激光装备数字制造总部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投资3.2亿元,目前桩基工程完成七成,预计明年年中,东莞市光博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将把企业总部搬迁至此。
“园区定位清晰、规划超前,与企业发展定位相契合。”光博士公司董事长刘武介绍,作为国家高新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光博士是刀片类切割、打印、自动化设备细分领域龙头,服务于服装鞋帽、手机电脑、智能手表、VR电子设备等客户。“我们看好水乡的布局和未来,迁入河西产业园,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招引优秀人才和产业链协同。”
河西产业园地处水乡新城产业核心聚集地,是一个集智能装备、5G技术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项目周边有两高速三城际两地铁一大道,一小时内直达广州、深圳,区位条件优越。
目前,园区已招引市重大项目18宗,还有10家企业已签订入驻协议,包括2家“小巨人”企业、4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集聚效将逐步显现。

全面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河西产业园区所在的这片土地,原是洪梅镇最大的工业园区,属于东莞早期建设的镇村工业园区,平均容积率只有0.7,以纺织、漂染、纸业、皮革等低端产业为主。2019年统筹拆除前,片区税收总额约4663万元,亩均税收仅为1.7万元,为全市末端水平。
2020年5月,河西连片“工改工”项目正式启动。2023年,东莞明确提出“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计划在五年内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建设60个现代化产业园。在此背景下,河西连片“工改工”片区与相邻的政府土地整备梅沙南产业园区整体统筹推进,成为河西产业园。

▲河西产业园规划效果图
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现代化产业园区创新“政府主导、连片统筹”的改造模式,按照“产业社区”模式开发建设,直面土地利用破碎、权属零散难题,重点强化产业、空间、运营“三位一体”规划。
河西产业园划定约7179亩连片土地,由水乡管委会携手国企产业平台公司“启洪”开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连片净地+产业平台”结合开发策略,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圈。
园区以产业用地为主,产业空间占70%,生活配套空间占30%。其中,望沙路以西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望沙路以东建设生活社区,沿江布局艺术中心、邻里中心、湿地生态公园等公共设施,串珠成链,打造魅力滨水岸线、水乡城市客厅,形成“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作为全市首批四个示范现代化产业园区之一,河西产业园遵循“政府主导、连片开发、单元平衡、统一运营”的原则,由水乡管委会负责主导片区开发建设,落实资金保障,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统一招商,制定产业引进指南和产业扶持政策;洪梅镇负责开展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
截至今年6月,园区旧厂房完成签约1107亩,完成率62.7%;空地已签约1816亩,完成率96.3%;宅基地已签约41户,完成率95.3%。目前,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配套道路项目、新洪梅中学落地动工,产业综合服务中心、SAP 赋能中心竣工,两岸超5公里的滨水岸线走廊已建成,梅沙大桥通车,全面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政府下场统筹做地
镇村工业园改造第一难题,就是利益平衡难,这是项目动力弱以及效率慢的核心原因。
为打掉园区建设“拦路虎”,自2021年起,市镇联合直接下场收储整备,通过制定统一刚性的补偿标准、创新物业置换、集中建设工业安置园区、联合执法等措施强力促改。
河西产业园强化工业保护线的刚性管控,杜绝保护线内工改商住,降低赔偿预期。同时,创新物业置换,制定了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赔偿标准,在全市首次提出建设“工业安置房”、首次统一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的补偿标准。
“工改工”项目存在拆赔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重资产运营等痛点,导致市场动力很弱。河西产业园区以政府大统筹、大平衡、大规划、大开发全面破局,采用政府主导与“工改工结合”的土地整备模式,从前端到后端强化全链条管控。
水乡管委会还灵活运用专项债、城中村专项借款等多渠道筹资,通过远期收益解决近期启动资金难题。启洪公司借助政策性金融工具,从国开行获取1.75亿元贷款,为开发之路铺设资金基石。
梅沙村是洪梅镇第二大村,在目前河西产业园区已完成整备的3000亩用地中,有2200亩统筹来自梅沙村。园区规划建设中,引导村集体长远投资,被村民津津乐道。
短短不到四年时间,河西产业区新建一批现代化厂房,一大批优质企业进驻,这让梅沙村党委书记梁广发感慨万千。
根据园区改造要求,“工改居”单元村集体70%的货币赔偿,需投入“工改工”的改造开发,同时对村集体购买的改造后厂房,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补助,鼓励村集体长期持有优质产业空间。
“园区建成后,不仅改善了村居环境,还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预计新增1万常住人口,将极大带动梅沙村商贸、出租房市场。”梁广发算了一笔账,村里除了整备的土地款,还有引进企业的税收返还、“工改工”后村自留以及新购厂房的物业租金,未来将使村集体收入实现从800万到4000万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