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近日,在中堂百香岛广东富舟农业养殖基地,300多亩的连片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生”养殖示范基地喜迎丰收。连片的稻田里长满了沉甸甸的稻谷,稻穗飘香,种植户趁着天气晴好用收割机机械化作业抢收水稻,而水稻下游着的澳洲淡水龙虾也从一只只小虾苗长成了生猛肥美的大虾,到了收获的最佳时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虾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稻虾共生”不仅提高了稻米和澳洲淡水龙虾的品质,还增加了田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转型,助力“百千万工程”。
“稻虾共生”结硕果
据悉,2024年初,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镇农林水务局、农技中心在中堂四乡村建立了以澳洲淡水龙虾为主养品种的标准化养殖示范点,探索引入高科技、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带动现代特色种养业发展。
经过大家大半年的科学探索,第一批澳洲淡水龙虾成功收获,单只虾的最大重量达1.5两,将按照捕大留小的方式陆续上市。据基地负责人介绍,预计第一造稻谷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澳洲淡水龙虾亩产达100斤以上,按照目前价格,每亩增值5000元以上,300多亩稻虾示范基地,增加产值150万元以上。
在“稻虾共生”示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由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镇农技中心成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加强技术指导,进行统一管理。“我们主要从种苗的繁育技术、水质的调控、合理的密度、优质的饵料、病害的防控和敌害生物的防御等方面做好技术服务,通过智慧化和标准化相结合的创新养殖模式,为养殖户提供重要技术服务支撑。”市疫控中心技术专家李希国介绍。
计划增加至500亩
“‘稻虾共生’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虾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的肥料,而稻田里的昆虫也是虾的天然食物,稻虾共生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并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化’,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而且养出来的澳洲龙虾生长速度快、稻田增效明显,很有市场前景。”李希国介绍。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稻虾共生”模式让稻成了“虾米”,虾成了“生态虾”,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和口感优良,深受市场的青睐,供不应求。据了解,澳洲淡水龙虾又称为淡水鳌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名贵淡水经济虾种之一。澳洲淡水龙虾自1992年引进我国后,因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养殖效益高,逐渐成为养殖新对象。我市也将发展澳洲淡水龙虾产业作为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带动渔业提效增收,推动种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稻虾共生”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也让种养户尝到了甜头。广东富舟农业科技公司经理李仲希介绍:“我们平时日常工作就是用无人机投喂,技术有保障,管理很便捷,稻虾共生养殖经济效益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计划增加至500亩。”
推广标准化种养
据了解,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镇农技中心聚焦种业振兴和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起草了《东莞市市级水产良种场评定方案》和《东莞市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生养殖技术指南》《东莞市澳洲淡水龙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指南》,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澳洲淡水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形成经验,形成一套‘虾稻共生’养殖的技术指南,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推广。”李希国表示。
据悉,目前全市澳洲淡水龙虾推广养殖面积超过700亩,养殖及种苗培育设施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澳洲淡水龙虾虾苗年产能达到1000万尾。培育澳洲淡水龙虾种苗生产企业5家。全市推广澳洲淡水龙虾养殖企业(户)10多家,主要分布在中堂、石排、东城、厚街、望牛墩等10多个镇(街)。
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镇农林水务局、农技中心还结合“塘头开讲啦”党建品牌和“轻骑兵”行动,开展系列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为种养户及时解决技术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派更多人到现场指导企业的种养殖,进行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的传授,推动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市疫控中心副主任卢伟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