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城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出现医患之间温馨和谐的动人场景。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双手紧紧握住曾志明主任和廖明霞医生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东城医院再次给了我生命!”随后,他递上了一封亲手写的感谢信,表达其对东城医院医护人员医术和服务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7月7日,东城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位35岁的中暑患者白先生。由于高温环境下高空作业,出现持续性头痛、恶心、四肢及腹部肌肉痛性抽搐、晕厥等不适症状,他被送入东城医院心血管内科救治,诊断为重度中暑(热射病),幸好得到及时救治,终于转危为安。
白先生手写的感谢信
高温环境下高空作业致热射病,及时救助终转危为安
白先生是户外施工人员,事发当天他在户外高空抢修电路,高温环境下作业时,出现了持续性头痛、恶心、四肢及腹部肌肉痛性抽搐、晕厥等不适症状,病情十分危急,工友发现后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入了东城医院心血管内科救治。
入院后,白先生已出现神志模糊,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四肢及腹部肌群持续抽搐、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体温高达39.5℃,心率127次/分,呼吸29次/分,血压86/40mmhg。
结合化验电解质生化等报告,医生考虑白先生为重度中暑(热射病),伴有休克、电解质紊乱及急性肝肾功能受损,病情极其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医院心血管内科曾志明主任和廖明霞主管医师迅速行动。根据以上化验结果提示,白先生已经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病情仍非常危重,经过医护团队的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白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白先生和医护人员合影
治疗次日,复查结果显示白先生的电解质及肾功能已恢复正常,肌红蛋白与激酶水平明显下降,白先生的病情明显好转并趋于稳定。7月14日,白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市民需掌握一定中暑判断及急救方法
入夏以来,广东的炎炎烈日持续炙烤着大地,在烈日下坚持作业、生活,容易导致中暑事件,尤其是重症中暑,更是威胁到生命安全。
医生提醒,市民需掌握一定中暑症状判断和急救方法,这对及时救助非常关键。
中暑的典型症状: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尚低于 38℃,则属于先兆中暑阶段。
(2)轻度中暑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度中暑阶段。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超过 38℃,皮肤感到灼热,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3)重度中暑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时,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处理不及时可进展为热射病。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症状包括高热、失水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自救方法:
(1)先兆和轻症中暑一经发现,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去除衣物,口服淡盐水或含盐电解质饮料,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后即可恢复。对于不能配合饮水、意识不佳者送医,可入院静脉补液。
(2)热痉挛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补充足量糖盐水,缓慢拉伸、按摩揉捏痉挛肌肉,起到放松肌肉作用,并可应用解痉止痛药物。
(3)热衰竭使中暑者平卧,抬高下肢,并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及时快速降温、补糖盐水,恢复血容量,谨防低血压,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4)热射病现场急救处理后及时送医,给予吸氧、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