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军校|王博阅:参军的“接力棒”传到我手上
东莞+ 2024-07-29 11:42:08

“翻开这份通知书,一幅立体画卷缓缓展开,‘铸盾石’与进门石的巧妙结合,继续翻开内页,一幅大学中心广场的鸟瞰图映入眼帘……”一封来自武警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祖国西北大地,翻越千山万水,“奔”赴到东莞市大岭山镇学子王博阅手中时,他圆了儿时的梦想,圆了一家三代从军梦。

▲王博阅和家人

传承赤子家风 接力从军入伍

当忠诚勇敢的军人风骨浸入家风时,家风便厚植着家国情怀的底色。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有这样一户“光荣之家”,从爷爷到孙子,一家三代人都踊跃从军,立志报效祖国。

“爷爷王保成,1970年入伍,2年后入党,是一名边防军人,在祖国北疆戍边12年,把青春献给了条件艰苦但始终热爱的军队。”

“爸爸王小军,1997年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光荣参军,成为一名共和国卫士,次年入党,扎根西北,五载青春献给军营。”

“我王博阅从小就受到我爷爷和爸爸的熏陶,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想要在部队里面长期发展、建功立业。”

……

个人梦融入强军梦,王博阅一直在准备着。他说,“学习上我专心致志,各个学科都学得扎实,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认真完成,这次高考也发挥出了较好的水平;生活上我作息规律,喜欢羽毛球、跑步等体育运动。”

“驻守边防、抢险救灾、击退来犯之敌都有他们的身影。”王博阅说,在他心中,军人的形象是高大的,军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他们总是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三年磨砺,终达梦想。今年高考后,王博阅被武警工程大学录取。他看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感慨万千,这张轻盈的纸张承载着自己和家庭的“军校梦”。

王小军说,“因为孩子喜欢、热爱,这是孩子的梦想。作为家长,我们支持,很开心,孩子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人生有了奋斗的方向。”

传承军人家风,把儿子送进部队。“王博阅小时候,我就带他去部队过,他也是个‘军娃’。这次去学校报到,准备带他去我曾经服役的地方,零距离感受军营文化,真切体验部队生活,进一步坚定了从军报国的信心和决心。”王小军说,“部队也会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孩子在部队多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作贡献。”

▲王博阅

坚定入伍决心 赓续红色血脉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烽火岁月谱就英雄之歌,一曲《东江纵队之歌》至今仍不时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响起。

“我从小生活在大岭山镇,这里曾经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我在这里接受了国防教育,对军队的向往也更加深切,希望未来有一天也能穿上军装,加入到解放军的行列,保家卫国。”王博阅说。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500余支、炮25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江纵队输送了大批兵源和干部,并提供了必要的给养。

历史必须铭记,精神更需传承。现在,参军的“接力棒”传到王博阅手上,“这是一份光荣的传承,更是责任和担当的接力”。

考入军校,意味着王博阅即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全新、专业的学习,还需要接受严格、艰苦的军事训练。从南粤大地走向位于西北的武警工程大学,他已经做好准备。

王博阅说:“将加强身体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听党指挥,敢打胜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多彩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保家卫国的事业。”

文字:记者 付碧强 图片:记者 付碧强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