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园|李伟明:虎门温故
东莞+ 2024-07-25 14:50:00

如果不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虎门销烟”,虎门应该没有这么大的知名度。

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这个历史事件,今天的虎门依然是个令人瞩目的地方。

高楼林立,市容整洁,街巷繁华,人烟辐辏。汽车在大道穿行之际,透过车窗左顾右盼,也许你会感到多少地级城市也比不上眼前这座城。而这座城,在行政级别上,偏偏只是一个镇级城。东莞市虎门镇,相信让很多来过的人都忍不住赞叹。与相邻的同样经济发达的长安镇相比,这里显得更像大家闺秀,气质非凡。

时间匆匆,这次到虎门,不是看城市建设,也不是看经济发展,而是直奔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位于虎门镇南面海滨,于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是这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欧美列强因为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扩大商品市场,牟取暴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仅财政差不多被它掏空了,而且社会风尚日益走向沉沦,无以计数的人们,肉体和精神全面颓废。说到晚清状况,我的大脑总是不由自主浮现一群身体枯瘦之人躺在床上吸鸦片的镜头。

什么时代都不缺乏有见识之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也曾数次颁布禁烟令。1838年12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以钦差身份,奉道光皇帝之命前往广东禁烟,因此有了“虎门销烟”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仅仅是销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好比一个身患重疾的人,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于处理表面的不适,终究无济于事,不能阻挡病情的恶化。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底盘空虚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众多当权人物压根儿不知道自己的虚弱,他们连开药方的想法都没有。

不可避免的灾难如期而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等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当年6月,英军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战争的过程无需多说,这方面的史料详细得很。战争的结果众人皆知,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同样的悲剧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时间相距不远,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悬念地上演了。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朝咸丰皇帝仓皇逃往承德,著名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了。提起这段丢人的历史,至今我还记得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言:“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展览有着丰富的外延,不是就事论事,孤立地看一段历史,而是将鸦片战争放置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尽管布展时充分运用了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但在我看来,这种展览的底色,依然是灰暗的,沉郁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都仿佛在无言地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在这里,有历史的框架,也有历史的细节。不管你是否熟悉中国历史,面对这些详实的述说,哪怕是匆匆而过,总有一些思绪,要自心底油然而发。一个泱泱大国,何至于沦落到这个田地?巨大的问号,值得后人反复思索。

中国历史上每次王朝更替,都给后人留下沉痛的教训。然而,掌握政权的人,自己过上几天好日子之后,又很容易将那些教训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历史常常让人感到了无新意。要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就应当警钟高悬,警钟长鸣,让人们时时不敢忘记曾经的惨痛,时时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文字:李伟明 编辑:戴浩光 实习生 熊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