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水花、驾轻艇、穿幽谷......
登上漂流艇,乘水势而下,自高山而泄汇成的溪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稳,弯曲有度而又宽阔直驱。
从清凉的山泉水中一跃而过,沿途不仅可以感受山野美景,如果遇上一场天青烟雨,还能体验不一样的夏日清凉。
最高落差达19米的漂流,差不多有六层楼的高度。疾行山间,河道的怪石让过程更跌宕起伏。整个漂流全长有6.8公里,也是目前广东省内最长的漂流河。根据流速测算,坐完这个“水上过山车”要超过一个小时。
这个今年才开放的景点,虽然距离高明中心城区有20多公里,也无碍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寻幽探秘。在非周末时间走进游龙峡景区,也能从远处就听到尖叫声。日均近3000的客流量,让其飞速跻身国内乡村游的“夏日顶流”。
“几十年来,高明区杨和镇石水村都没有像如今这般车来车往!”坐拥山湖秀水的高明,在暑假实现了“凉经济”引来“大流量”。单是游龙峡漂流景区,就带动了100多名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景区负责人邓鹏介绍,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带动了高明的发展,新农村示范公路给皂幕山片区迎来了发展机遇,当初公司的考察团队一走到这里,就被自然风光吸引。经过考察,发现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96.94%,树种丰富,还有218种纤管植物、80种陆生野生动物。
邓鹏说,这片莽莽林海是大自然的宝库,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原貌,游龙峡漂流的沿途则把新建的森林栈道风景一览无遗。“作为皂幕山文旅推荐官,会继续优化景区设施,增加研学元素,让湾区市民都能领略到绿美佛山的风采。”
杨和镇石水村,曾经因为乡村产业的空白与地理位置的闭塞,即使坐拥“佛山第一峰”皂幕山、生态资源禀赋,也一度面临发展困境。
曾经,村里出村路只有一条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路,闭塞的交通把村里村外分割成两个世界。
如今,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2021年,政府以“农村公路+全域旅游”为思路,修建通往皂幕山的通景廊道“井皂线”,至此结束了石水村交通阻塞、难进难出的历史。这条全长5.89公里的“井皂线”,不仅是前往皂幕山的必经之路,还将石水村下辖多个村民小组串珠成链,使昔日的空心村驶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线路还充分挖掘乡村景区的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井头驿、石坎彩虹桥、大田边坡彩绘等乡村休闲点,完善旅游风景道、绿道碧道、骑行专线等公共休闲设施,实实在在拓出了一条村民的幸福路。
近两年,随着乡村振兴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石水村的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曾经外出闯荡的村民,重新回到家乡,种下乡村振兴的希望。看好村中前景的新乡人,也来到石水,向深处探寻发展商机。
在杨和镇一片水域中央的孤岛,几十年来,一群翩翩起舞的白色精灵成了岛上的“主人”,连原名“大沙水库”都因它们改名为鹭湖。经过多年来与人的接触,它们已经和村民做了朋友。
以前,大部分鹭鸟都把巢结在孤岛临水的树上,而现在,它们直接把巢结在田间地头的树上。村民说,近几年,鹭鸟都很少随季节迁徙,全部都留在了高明。
好山好水好风光,高明结出了文农旅融合发展的硕果。
建于皂幕山大田入口处的ITREE爱树皂幕山苑,凭借良好的地理环境和诗情画意的景色也成功出圈。主理人蔡玉龙以皂幕山景观和村民老房屋为基础,耗时1年打造了这家融合文化艺术空间的高端民宿,成为石水的文旅新地标。每逢周末民宿入住率均超80%。
而在石水村,还有很多环绕皂幕山的田地,这些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稻田,虽然外观很美,但由于耕作难度大,此前有部分稻田弃耕。
近年来,石水村委会成立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复垦代耕的形式盘活了一批山坑田,依托皂幕山“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泉水稻种植,计划打造山泉稻米之乡。
沉睡的石水村“火”了,文旅项目遍地开花,还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2023年,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679万元。
六山一水三分田,在珠三角新机场动工建设、“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佛山“西进计划”等三大机遇叠加的背景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佛山高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