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协同共治!东莞再出实招推动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
东莞+ 2024-07-23 20:40:07

当前,东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412万辆,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机动车泊位为212.46万个,路内、路外停车泊位供给比例出现“倒挂”,“停车难”已经成为市民特别关注的突出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畅通道路,东莞也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继今年6月东莞市交通运输局正式发布《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后,近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停车设施发展联席会议又印发了《东莞市推进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五大实招加强停车规范管理,为治理道路拥堵提供了很多可行性办法。

实招一:“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规范停车管理

强调分类分区施策,村(社区)居住核心区可实施围合管理,商贸活动区、工业生产区、农业观光区等宜采用综合管理模式(原则上不实施围合管理),工厂、企业等主体内部实施物业管理,对外连接公路、城市道路及其公共空间,由各执法部门严格执法监管,村(社区)自治管理相结合。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方案。市、镇、村按道路管辖职责范围,完善村(社区)辖区内道路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合理设置非机动车道,改善交通设施品质和出行环境,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选择。鼓励村(社区)采用智能化手段实施停车管理,加强村(社区)停车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并及时按规定要求接入全市统一的停车信息管理系统。

▲虎门博涌村企合作建设立体停车楼
▲厚街环冈社区建设立体停车楼

实招二:加大供给,多措并举完善基础设施

《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的激励政策,如,镇(街道)成功发债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项目,由市财政承接该部分项目20%债券本息作为奖励;营利性停车设施允许配建不超过20%的附属商业面积等,旨在充分调动各类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强化规划支持和用地保障,如,可分类分批推进规划调整工作,加快项目落地进度;村(社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可不受“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应小于 3000 平方米”的限制;加强村(社区)公共停车设施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可通过有偿使用或集体自用等方式完善供地手续。鼓励村(社区)充分挖潜停车资源,村(社区)可充分利用村内部道路、背街小巷划设路内停车位,复合利用村内空闲广场、公共空间划设停车位,符合条件的道路可分时分段设置夜间居住停车或临时停车带;盘活辖区桥下空间利用,改造建设停车设施。鼓励建立村(社区)停车共治共享机制,推动村(社区)内停车资源错时共享。

实招三:规范服务推动停车公平合理收费

《工作方案》提到,村(社区)可以在属地镇(街道)统筹指导下,通过自主组织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停车规范管理。鼓励实行有偿停车服务,村(社区)及其他停车设施权利人应区分不同停车场、停车位类别,明晰减免或收费的情形与对象,严格按发展改革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分类规范收费,并做好明码标价和宣传提示工作。推动公平合理收费,对常住人员车辆,可以月卡或年卡等方式,按相对优惠的价格实行收费;对村(社区)内商户、工厂企业需固定或不定期使用村内公共停车位的,可给予适当优惠的收费价格;对外来流动车辆可按标准上限收费,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车辆使用与停放,减少或遏制“外围车”“僵尸车”长时间占用停车资源。

实招四:加强执法,切实强化法治支撑保障

《工作方案》要求,加强收费指导监督,明确属地镇(街道)、发展改革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严格道路违停执法,交通运输部门牵头有关部门指导各村(社区)完善辖区内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公安交警部门将符合条件的村(社区)辖区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信息纳入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结合实际需求设置严管路(街),并适当倾斜下沉部分警力,充实基层的执法力量,将违停执法末端覆盖到村(社区)。镇(街道)应组织属地公安交警、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交通运输、消防救援等部门,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停车秩序联合整治,属地村(居)委会及停车运营机构应大力支持配合,共同加大违停教育警告、管控查处力度和覆盖面,全面整治车辆乱停放行为。

▲公安交警加强违停执法力度
▲及时清理霸占物,纠正擅自霸占车位行为,确保停车位公用属性

实招五:村居管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

建立管理规则,制定村级停车规范管理实施方案,并依法民主决策,将规范停车管理有关措施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为共同遵守执行的规则。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村(社区)停车治理协商机制,畅通、拓宽广大村居民众、各方利益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严格围合管理,围合停车管理必须依法合理,不得违反道路管理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区域内停车刚需与供给、进出场平衡,并符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支持村(社区)积极探索创新切合本村(社区)实际、行之有效的停车自治管理方式,设立“红黑榜+积分榜”管理制度,依法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鼓励村(社区)引入专业物业管理,积极探索“村集体组织+物业公司”的农村物业化管理服务模式,考虑将停车管理与基层治理、基础设施维护、公共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公共事业管理事项实施综合管护和治理。创新用好“德治+”的举措,持续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探索违停举报、规范停车奖励,停车优惠等措施。建立各方利益主体代表交流协商工作群,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协调的停车治理共识。

▲创新用好“德治+”举措,在群众中达成停车治理共识

/相关新闻/

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推动年内全市培育不少于100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强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确保《东莞市推进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日前,市停车设施发展联席会议开展了2024 年全市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政策解读培训班,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通过全方位解读、多角度宣传,确保相关政策措施高质量实施,推动今年全市培育不少于100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逐步规范全市村(社区)停车治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市停车设施发展联席会议各有关成员单位代表,各镇街分管领导、停车设施发展联席会议成员部门代表,各村(社区)相关负责人,市停车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第三方停车运营机构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了培训。

会议现场,围绕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一系列政策措施,由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深入解读《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规范,邀请道滘镇大岭丫村、石龙镇新维村、虎门镇大宁社区分享有关经验做法,邀请佛山市运营机构分享佛山平南社区、里水镇邓岗社区的有关经验做法。

会议要求,一是全市统筹谋划,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停车资源供给与服务管理的责任担当;二是加强协同联动,形成治理共识,确保停车治理措施落地见效;三是打造示范标杆,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文明停车与文明管理风尚;四是强化督促检查,落实跟踪服务,确保停车工作健康可持续开展。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