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田镇第一小学
莞草显魅力,创新绽活力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莞草编织更是有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深深烙印在东莞人的记忆里。莞草编织在学校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美育的深根厚植。面对挑战,沙田镇第一小学巧妙结合本土文化,植根传统,开创美育新天地。
通过科研驱动,学校精心打造课程体系,实现“三化·四进”(“三化”指本土“莞草编织”文化校本课程化、多学科融合化以及教-学-评一致化,“四进”指引进校园、渗进家庭、走进社会、润进心灵),确保教学评价一致性,让莞草文化深植心灵,遍地开花。
开展创新实践,让传统与创意碰撞出新火花。孩子们在动手创作莞草艺术品中,不仅领略传统韵味,更激发无限创意,如莞草画的创新性转化,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推动跨学科整合,以项目、主题、单元学习等形式,深化莞草文化的实践应用,让美育贴近生活,滋养心灵。如研究莞草发霉的项目式学习课程《霉来霉去》; 在《寻草·探根》深度人文主题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认识莞草,了解莞草的前世今生,到深度体验莞草从种植、收割、劈草、晾晒、编成作品的全过程;推出学科融合的美术单元课程《千编万化》。以学科融合,构建多元美育生态。
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历经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学校坚信“莞草编织”能启迪孩子们的艺术心灵,培养兼具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粤剧神韵
秉承“融教育”理念,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以“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为育人目标,依托“课堂教学+兴趣社团”的艺术教育模式,大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多样化的艺术能力,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麻涌镇作为“中国曲艺之乡”,具有极为深厚的粤剧曲艺文化底蕴。学校以“粤剧进校园”项目为契机,成立了“小梅花”粤剧团,先后共有400多名学生参加了专业的粤剧训练,全校2000多师生共同参与粤韵操的练习。在古梅中心小学的校园里,粤剧不是曲高和寡的文化形式,而是师生们可以共同欣赏并享受的一种生活。
学校致力从人文的角度实践“传承传统,文化立校”这一理念,通过粤剧艺术特色项目建设,用传统文化艺术熏陶和感染学生。为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了清晰而务实的组织管理架构。由校长担任组长,统筹全校粤剧教育工作。
2014年“小梅花”粤剧团成立以来,学校组建了“专职粤剧教练+兼职粤剧教师”的教学队伍,由他们在“校本课程”课时中教授粤剧知识,粤剧团的学员们则利用每周六的时间学习唱、念、做、打,习练技艺,排练曲目。
艺术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学校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全方位弘扬粤剧文化,如语文课讲粤剧故事、美术课画粤剧脸谱、信息技术课设计粤剧人物、体育课练习粤韵操等。
为使粤剧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学校多方创造条件,增加投入,装备了粤剧专业教室,添置了充足的粤剧专业教学、表演器材。从2017年起,麻涌镇政府每年下拨13万元作为学校粤剧发展的专项资金。
麻涌良好的粤剧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场所则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保障。麻二曲艺社、麻四兰陵戏台、麻涌梅林曲苑、岭南水乡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成为学校校外粤曲实践基地和学生展示曲艺特长的舞台。
近五年来,“小梅花”粤剧团排演了《梁红玉击鼓退金兵》《钟馗》《麻涌颂》《春草》《哑女告状》《五福小鬼闹新春》《沙家浜》《荔枝颂》等20多出粤剧折子戏,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