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创沃土!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用心用情点燃科普之炬
东莞+ 2024-07-18 17:07:03

盛夏时节,莞邑大地上,一系列别具一格的科普讲座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听众的心田。飞机的飞翔奥秘、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边界……这些问题在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生动讲解下变得触手可及。他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答着大家心中一个个谜团,展示科学的无限魅力。

这些科技工作者,是在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精心组织、层层推荐和专家遴选下,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自今年2月伊始,协会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启动了第二届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挖掘和表彰爱岗敬业、报国为民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束后,最美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以独特的方式,为科普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推动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精神的传承。

追光逐梦——

最美科技工作者宣讲有“妙招”

在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莫春荣老师手持飞机模型,向孩子们生动地讲解飞机起飞的原理。这位被誉为“东莞航模第一人”的杰出教育者,曾带领团队创建了东莞市首所全国航空特色学校,辅导学生代表东莞市首次夺得全国青少年航天模型锦标赛金牌,更培养出了第一位航空模型一级运动员和第一位航模国家队队员。

莫春荣老师的故事始于粤北山区,童年时对折纸飞机的热爱,让他的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赢得了同伴们的掌声和目光。岁月流转,他跨越重重山峦,来到大湾区,将纸飞机的梦想转化为模型飞机的现实,带领学生一次次摘金夺银,实现了飞翔的梦想。2006年,他来到东莞松山湖,怀揣着新的梦想——带领学生飞出中国,飞向世界。他坚信,在人生旅途中,能够不断延续并拓展飞翔梦想的人,是那些心甘情愿奉献、不甘落后的奋斗者。

拥有同样梦想的还有万锦棠,从事教育工作25年,通过自身开发的开源学习套件,配套基于mind+平台使用图形化编程的库文件,结合东莞市人工智能编程地方教材使用,在讲授中让小学生体验编程的奇妙。他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从课例设计方法、小程序设计、答辩技巧到编程能力全方面指导学生和教师参赛,在其耐心的实践下,他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潜能,更见证了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的过程。

躬耕者,皆身披光芒。至今,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进宣讲活动已举行了12场,内容涵盖了航天航空、工程技术、编程测试等多个领域,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东莞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精神风貌。

以礼之名——

致敬广大科技工作者

5月30日,作为2024年东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东莞市通过文艺演出、亮灯仪式、展览等形式,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

舞蹈表演《一束光亮》洋溢着活力与热情,舞出了少年的热血与梦想,歌唱表演《少年》则唱出了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少年”的心跳,每一个节拍都诠释着“少年”的故事。

高级农艺师李艳芳投身乡村振兴队伍的往事被生动讲解——结合2022年参与东莞对口援疆工作经历,“那年夏天,新疆的朋友送了我一个哈密瓜,据说只要一块钱。”以“小切口”讲述自身投入农业技术研究,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用农业科技助力,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大装置工作者李晓从散裂中子源是什么、如何产生高能质子到奋战“粒子加速器”科研工作一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散裂中子源的发展规划及推进成效,让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让大家对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担当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

当晚,东莞地标建筑亮起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宣传口号的璀璨光芒。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赋能新质生产力”等标语滚动播放,与国贸的灯光交相辉映,点亮东莞美丽的夜晚。这不仅代表着科技的光芒,更象征着科技的力量持续照亮东莞的未来、是东莞对科技创新不懈追求的证明,是大家共同期待辉煌成就的预示。

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启动前后,市科协在东莞科学馆举办“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展览及“科技学术月”等系列活动,打造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题的宣传矩阵,集中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面貌;搭建全市范围内参与面广、社会效益显著的大众化品牌学术平台,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科学技术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东莞这片广袤土地上,科技之花正尽情绽放,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梦想。

硕果累累——

科技创新在莞邑大地全面开花

“东莞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既聚集了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国之重器’,也拥有超过21万家工业企业和丰富的科技成果应用场景,松山湖科学城正积极参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必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技创新高峰提供广阔舞台。”5月30日,东莞市政府寄语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工作者致以美好的祝愿。

殷殷期盼,从广播里传向莞邑大地,激励薪火传承之志——

如何“医”心坚守、传好“接力棒”,护佑人民健康,是身为医院带头人、同时也是此次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钟敬祥最关心的事。从医四十载,获得无数赞誉。在2003年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未知的病毒,团结全院医务人员抗击疫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三年疫情期间,他带领医院员工全力以赴抗击新冠疫情,敢于担当,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防控及医疗救治部分工作经验得到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在全市推广。

奖章熠熠生辉,礼赞勇攀科学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成果不能在实验室,必须落地到产业中,真正解决国家和产业发展的真问题”东莞理工学院中法联合学院副院长尹玲长期坚守科研一线,针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同时为产业培养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累计500多人,解决了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高级应用开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严重缺失的急迫问题。

从攀登学术研究的高峰到开拓未知的市场,她的身份从单纯的大学教授转变为奔赴在实验室、企业的一线科技创业者,真正做到将“学问做到车间里,文章写在大地上”。

掌声如潮,催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

疫情期间带领企业复工复产的广东聚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花,在25天内生产出国内的第一台MFI1500熔喷料的水下切粒机UWP1500,为当时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提供了解决方案。同年9月,带领公司成功开机了一条年产量为2.4万吨的TPU聚合线,成功打破了全球行业的纪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创新开拓,也是这家高新科技型企业数十年稳步前行的“法宝”,以李花为代表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他们以“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赤诚,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投身技术攻坚、前沿探索、成果转化,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

奖章熠熠生辉,见证市科协对科技事业的战略擘画——

“科技工作者在哪里,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过去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罗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李斌等高端人才分别走进东莞黄家圣幸中医医院、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松山湖以及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作技术指导赴京拜访中国复合材料产业协会,针对东莞企业在材料方面的技术难题,邀请专家“把脉问诊”。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七大领域,为在莞工作、科研、交流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提供更精准、更暖心的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创新创业创造的服务平台。

培育科技人才工作品牌。积极举荐先进,推荐东莞地区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参与全国、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国家和省有关奖项评选活动,开展好第二届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发掘在科研攻关等一线奋斗的科技人员先进事迹,树立典范楷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师资格互认试点,开展好院士专家进校园、进企业。

持续组建“东莞市科普讲师团”,加强科普专业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推进科普智库建设,截至目前已征集成员955人,其中院士11人,正高级及副高级职称成员450人。全面动员所属科技社团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市科普教育协会参与厚街镇大迳村荔枝文化公园的科普长廊、荔枝主题艺术装置等内容打造;市农学会组织开展了优质蓝莓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美丽田园及农田建设专题培训等多个技术交流、科普推广活动,吸引了市涉农学(协)会、涉农企业及各镇街种植户约1000人次参加;市林学会积极参与推进东莞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小镇、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等林业中心工作,举办自然教育活动20余场,助力推进绿美东莞建设;市土木建筑学会联合市水利学会举办了水环境与碧道建设高质量发展研讨及观摩会,助力美丽城乡建设;市水产学会联合市农学会等单位开展联学主题活动,推动水产技术在农业供给、渔业中发挥提质增效作用。

可以预见,拥有雄厚产业家底和强大科创实力的东莞即将拥抱新的“盛夏”,东莞科创故事的主角们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在莞邑大地上续写更多科普故事。

文字:记者 周子怡 图片:记者 陈栋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