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峰竞秀,揭榜攻坚。东莞市委组织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策划开展“旗峰竞秀——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揭榜攻坚行动”,聚焦“治理”“民生”“发展”三大专题,选树攻坚优秀案例,促进相互交流学习,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形成一批党建引领强、工作成效好、群众口碑佳的发展成果。
7月17日,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揭榜攻坚行动之民生专题竞秀活动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举行。活动现场,从众多优秀案例中遴选出来的9个镇街(园区)基层党组织代表围绕“惠民”“利民”“便民”三个关键词,纷纷亮出各自的“金刚钻”,讲述在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揭榜攻坚行动中破解民生难题的探索与成效,均跻身旗峰榜金榜。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切实把民生实事办进了市民群众的心坎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东城街道:
构建党建引领“朝夕护航”工作模式,以“三个精准”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感
东城街道常住人口68.5万,其中“一老一小”约占一半,存在服务管理难题,如服务需求多元化,70%的高龄长者受健康问题困扰,约30%的青少年缺乏锻炼、不善交际和调整情绪,约80%的“双职工”家庭对父母看护、孩子教育力不从心;服务资源不均衡,基层“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大、成本高、不均衡等问题凸显。
▲东城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副主任殷石坚分享如何精准服务“一老一小”
针对这些难点,东城街道党工委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构建党建引领“朝夕护航”工作模式,以“三个精准”深入问需求、优服务、解难题。通过精准问需求,搭建民意收集“三大平台”;精准优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家庭教育服务模式、延伸民生公益服务触角;精准解难题,破解困境儿童“保护难”、青少年成长“教育难”、老年人“生活难”问题。取得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社会资源共享更开放、组织活力更强劲的成效。
洪梅镇:
“红色引擎”打造老年医养服务“新范式”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对于医疗质量的需求持续提升。但老龄医疗及养老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
老龄人口迅速增长、老年人自理能力差、“医养”服务资源不足……面对这些挑战,洪梅医院坚持以党建引领“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引领医养、护养、文养“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实现“医、养、护、康、乐”全面发展,打造“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医养服务新范式。
▲洪梅医院党支部书记宋秀婵解读老年医养结合的东莞“新范式”
其中,一方面,组建由党员担任队长,由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康复理疗师、社工师、养老评估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组成的医养团队,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分级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党员志愿服务日、节假日,开展“爱心家访”“暖心陪伴”“节日送温暖”等关怀互动,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老服务”新模式,有效缓解老人焦虑孤独情绪,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企石镇:
“堵心路”变“舒心路”,企石镇以高质量党建推进“舒筋活络”工程
企石镇环镇路和振兴路桥等交通堵点问题突出。环镇路因征地拆迁限制,拐弯处车道骤减,导致车辆拥堵、乱穿插,安全隐患大,威胁群众出行安全。振兴路桥位于镇中心,建成超过30年,原为双向两车道,如今来往车辆增多,导致拥堵,“乱穿插”等现象比较突出,安全隐患明显增多。
▲企石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主任姚婉云介绍高质量党建推进“舒筋活络”工程的路径
面对治理难点、堵点,企石镇坚持以党建为突破口解决问题。党员干部主动出击,注重宣传引导、注重攻坚克难、注重需求导向、注重协调联动,形成攻坚合力。
树立“大交通”发展格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道路“舒筋活络”工程,持续推动道路升级工程,完善的基础设施。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深化道路交通隐患整治,全面排查交通事故多发地段。传承“四下基层”好传统,把重点放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如今,路通,百姓心气通。改善村容村貌,创造宜居环境,“堵心路”也变成了“舒心路”。
桥头镇:
党建引领办“食”事,长者饭堂“膳”民生
老年人口多、饭堂覆盖不足、运营机制有待完善……面对这些“老大难题”,桥头镇党委迎难而上,在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大配餐”试点,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民政负责、社区响应”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高品质长者饭堂,为辖区500多名独居失能老人持续提供健康、营养、快捷的饭餐,让老年人老有所食、食有所依。
▲桥头镇公共服务办主任罗炜珍分享“小饭碗”里的“大幸福”密码
桥头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将“长者食堂”建设纳入重要民生项目,作为党建引领优化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基层治理的主要抓手,努力整合政府、社区、双百社工等多方面资源,将社会各界爱心汇聚到幸福“小食堂”中。积极探索“商业+公益”模式,创新开发兼职、专职配餐员公益岗位,充实食堂管理服务力量,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投入到送餐服务中来,切实解决上门送餐难题。充分引导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双百社工深入基层一线,入户走访摸排老年人助餐服务意愿,积极推广老年人助餐服务,坚持把长者食堂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完善长者食堂建设方案,提升助餐配餐服务水平,既抓住群众的“胃”,更抓住群众的“心”,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常平镇:
教育扩容提质,落实攻坚行动
常平镇处于东莞东部中心位置,教育质量名列前茅。在当前户籍新政策的影响下,新入户人口不断扩张,导致常平镇公办学位严重紧缺且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常平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李淑敏分享“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的密码
为此,常平镇采取多种措施。坚持党建引领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党建工作品牌化发展。借“千日攻坚”东风,新建扩建多所公办学校,实现学位扩充。创建教育集团,实现捆绑式发展。擦亮特色品牌,促进学校质量提升。打造三大镇域特色,提升学校影响力。党员示范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常平镇通过党建引领、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解决教育难题。近年来成效显著,党建特色品牌凸显,学位供给增加2023年新增公办学位3085个,2024年新增公办学位2205个,集团化办学成效渐显、品牌数量位居全市镇街前列、特色建设百花齐放,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
建设“政务云厅”,推动政务服务高效便民
针对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申办材料复杂、办事指南难懂、审批标准不一、办事渠道分散、跑一次办不成等难题,水乡管委会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率先推动“政务云厅”建设。
▲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卢俊杰分享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通过党建联动深调研,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建成专门的事项梳理团队,完成问政清单转化,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后台信息;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技术骨干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创新改革,构建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管委会统筹职能,于水乡功能区建立首个“审前服务专区”,组建审前服务队伍并开展相关技能培训。
自“政务云厅”运行以来,政务服务一体化水平逐步提升。在部分领域,群众只需在系统上“指尖办”,就能跳转到相应小程序直接办理,实现“一网通办”“零跑动”,极大节省办事时间,提升群众办事的便利度。
塘厦镇:
以文润城幸福加码——塘厦镇公共文化服务“增量提质”惠民生的实践和跨越
基层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文化创新活力不够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的主要难点。
针对文化服务方面的难点,塘厦镇以党建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党建引领,党员“亮身份”“亮承诺”,锻造文化铁军队伍,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建成众多文化设施和示范点,完善服务制度,每年开展文体活动超450场次;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举办敬老月、文化精品汇演周、创业者文化节等活动。
▲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李芝泉分享“党建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深化“党建+文化惠民”模式,坚持“群众提需求、拿菜单”的精准化惠民服务,创新打造“书香满塘”阅读文化品牌,服务群众超23万人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主题活动、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课程、举办特色晚会和节日活动等。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夯实文化建设引领力,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助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滨海湾新区:
安置换安心,共建促共享
土地整备一头连着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一头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一环,滨海湾新区不仅会下“先手棋”,更能啃“硬骨头”。
▲滨海湾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心黄振宗讲述威远岛土地整备蝶变
滨海湾新区土地整备现场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坚持“民生为本、安置优先”原则,全力推进安置小区(一期)土地整备,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做好规划设计、手续办理、建设监管等工作,提前谋划建设高品质安置小区,妥善安置1700多户老乡。这让市民群众看到了土地整备安置的美好前景,实实在在地解开“心结”、消除“顾虑”,有力推动威远岛土地整备工作。
滨海湾新区将持续推进“党建+土地整备”工作模式,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聚焦社区和广大群众关心的长远发展问题,积极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动社区更好地融入新区开发建设、共享新区高质量发展成果。
南城街道:
党建引领“五大思维”,构建便民交通“幸福圈”
南城作为东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近6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17万辆。存在交通组织混乱、慢行系统缺乏、停车秩序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市交通运输局南城分局四级高级主办陈金讲述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
南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常态长效,以统筹思维推动建章立制;着力环境优化,以体系思维谋划片区交通;提升出行体验,以人本思维改善交通环境;建设公交都市,以城市思维完善设施供给;打造和美典型,以引领思维树立社区标杆,推进街道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提高综合交通改善水平。
2022年以来,南城街道推进交通改善项目实施40多项,2023年完成道路整治超过17公里、新增停车位5961个,有效缓解道路乱、停车难等问题,净化了交通环境,提升了市民群众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