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芝市巴宜区318国道旁,有一个大柏树自然保护区。里面巨柏挺立,处处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礼赞。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视察时,强调要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作为雪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林芝是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是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巴宜区(东莞)工作组(下称“东莞援藏工作组”)2022年6月进藏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东莞市委、市政府指示部署,坚持助力林芝市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把大柏树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助力雪域江南端稳“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让更多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援藏工作组在施工现场
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这为做好生态援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雅鲁藏布巨柏(以下简称“巨柏”)是西藏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林芝市地处藏地东南,降水充沛,植被丰富,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秘境,著名的“世界柏树王自然保护区”便坐落在巴宜区。
这是国内唯一的巨柏保护区,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以前这里可没这么热闹,很荒凉,更不能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任何收入,柏树的保护也做得不够到位。”林芝市巴宜区巴吉村党支部书记米玛说。
走进保护区,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巨柏盛情迎客。巴宜区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区长、东莞援藏工作组组长陈健华介绍,根据本底调查,保护区内有1000余棵巨柏,经鉴定422棵树龄在100年以上,其中树龄1000年以上的有72棵,树龄2000年以上的有9棵。其中树龄最长的一棵巨柏,已经超过3200年,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于天然分布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加之风倒、自然死亡、人为砍伐采枝、种子质量低下等一些自然和人为干扰,保护好这些超高龄珍宝,可谓迫切且困难重重。
为推动巴宜区生态文明建设,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的有力统筹调度下,东莞援藏工作组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开展本底调查,对景区内柏树建立“一树一档”,制定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先后投入6600万元,实施了巨柏保护、景观提升、防火道路和设施建设、科普馆建设、景区策划和5A景观规划等六项工程。其中,东莞市财政专项拨付1500万元,将该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推进。
“松鼠、鹦鹉是这里的‘原住民’,我们的古柏保护工作,没有打扰这些‘原住民’。”东莞援藏工作组队员、巴宜区发改委副主任邓富林说。在生态修复与保护过程中,不打扰“原住民”,不破坏“原住民”的家园,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应有责任。
让农牧民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巨柏在藏语称为“拉辛秀巴”,有“生命柏树”“灵魂柏树”之说,在当地被誉为神树,是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组建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具体推进大柏树自然保护区保护提升工作,聘请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扎实开展“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保护。
保护区内的“粤林大柏树生态科普馆”,详尽展示了东莞援藏人事无巨细的努力:制作并悬挂425棵巨柏古树保护牌、清理基部杂木和树木缠绕藤本、建立古树信息化管理系统、增加根系裸露巨柏的覆土和修建挡土措施、防治巨柏古树树干害虫、修复巨柏主干损伤木质、定期开展巨柏群落生态监测、监测巨柏群落水土指标……
每一项监测都是用心用力,更是推动了PiCUS3树木断层监测等多项生态保护技术在西藏的首次应用。对古柏的保护,正是东莞援藏人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体现。
古柏的保护,离不开当地村民的配合与帮助。这些古柏长在山坡上,因为水土流失造成根系裸露。受自然环境限制,在机械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如何把营养土等物料运上山,是个大难题。
“工作组和当地村民一起,用摩托车、人背马驮的原始方式,把物料运上山。为了开辟一条上山的运输通道,当地村民甚至在种植的麦田里专门划出一条道,供物料运输使用。”巴宜区委常委、副区长、东莞援藏工作组副组长王坤说。
作为4A级景区,2023年8月,在东莞援藏工作组顺利完成保护工作后,大柏树自然保护区重新开放。如今,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门票收入和带动景区内各岗位当地就业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让当地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进一步擦亮“世界柏树王自然保护区”这张自然遗产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