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自闭”,很多人可能会理解成内向、不爱说话、不合群,却不知道,活泼、话唠的孩子也可能患自闭症。
活泼外向的孩子3岁查出“自闭症”
近日,一位满脸焦虑的妈妈带着3岁的儿子皮皮(化名)来到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就诊。
在爸爸妈妈眼中,皮皮从小性格开朗,胆子大,不怕陌生人,爱爬高,小嘴总是咿咿呀呀停不下来,简直是个小“话痨”,记性很好,已经能认很多字,特别喜欢看交通标识和车,每次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很认真地看外面的路牌,不停地问。
但“活泼机灵”的皮皮,在幼儿园里却让爸爸妈妈犯了难。
上幼儿园后,老师经常投诉皮皮不守规矩,不知危险,爱爬学校护栏,上课会乱说话,有时会独自跑出教室。
皮皮虽然爱和同学一起玩,但是常搞破坏,多次推倒同学刚刚搭好的积木,不但不道歉,还拍手哈哈大笑。
察觉到皮皮异常的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来找医生看看。
在诊室里,皮皮坐不住,不停转动自己的双手,兴奋时还蹦着拍手、甩手,自言自语,有时尖叫,很少看医生,回答医生问题有时答非所问。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并对皮皮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医生告诉家长:皮皮得了孤独症谱系障碍,俗称“自闭”。
家长很疑惑:“自闭”不是性格孤僻,不和小朋友玩、不爱说话吗?我的孩子怎么会是“自闭”呢?
性格内向或外向并不是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以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
据相关统计,全球ASD患病人数至少700万~800万人,成为全球患病数增速最快的疾病之一。
目前,美国ASD最新患病率为2.3%。我国报道2013年ASD患病率为0.7%,男女患病比例为4~6:1,通常为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最重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
AS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至今未完全明了,症状也多种多样,且程度不一。核心症状分为两大领域:
一是社交互动与交流能力的持续性缺陷,如目光对视少、呼唤反应少、不听指令、我行我素、自言自语、答非所问、不能察言观色、不顾他人感受、不能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等;
二是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如手部摆动、摇摆身体、转圈圈、反复排列物品等。
除上述核心症状外,ASD患儿还常存在其他症状,如情绪不稳、多动、冲动、自伤等。多数患者会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如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等。
早期诊断是自闭症康复的重中之重
早期诊断对于ASD患者的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越早开始科学地干预治疗,患者的预后通常越好。
通常来说,患儿2岁前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家庭干预;2岁后可进行医院、专业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系统干预。
目前,ASD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早期综合性的治疗和密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此外,家庭支持和社会接纳同样重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应该提供包容性的环境,让ASD患者能够参与各种活动,发挥他们的潜力,不断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