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有几位老人在这里摆摊修鞋,该位置未通电,老人们摸黑工作,看着非常心酸,希望相关部门能为他们亮灯”。近日,有位热心市民罗女士致电东莞12345热线:在凤岗镇凤联路的凤华时装街,有一条被居民楼相夹的小巷,巷子里有几位老人日夜守在小摊上,用自己修补衣服鞋子的手艺赚取生活费。由于修补摊未通电,每当黑夜来临,老人们只能依靠附近的路灯或自带的小台灯照明,十分不便。罗女士看此情况心里泛起阵阵酸楚,于是求助12345热线,希望有关部门能帮老人们接通照明设备。

“希望老人不再摸黑修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修鞋”这门老行当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鞋匠”变得越来越少。为了传递热心市民的“善意”,也为了关爱这些勤勤恳恳劳动的传统手艺人,12345热线立刻联系凤岗镇相关部门,商讨最佳解决方案。
“接到热线诉求后,我们村小组立即为摊位通电拉线,通电后,有效改善了现场环境,摊位灯光明亮,方便摊主和群众。”凤岗镇凤岗社区党总支委员陈敏如说,该区域为临时集中摆摊点,以后社区会加强走访,及时协调解决老年就业群体急难愁盼的问题。

“灯亮了,心里也敞亮了”
7月1日傍晚,凤岗镇凤华时装街已是华灯初上,热闹非凡。背街里巷中有一排简易的修补摊档正在营业,不时有市民来此修鞋补伞。一架修鞋机,一只小木凳和一个装满工具和物料的木制箱,是这群修鞋老人人手必备的谋生工具。穿针引线、缝补敲钉,多年岁月积淀下来的手艺在修鞋老人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用精湛的修补手艺谋生的同时,也方便了街坊邻里的生活,释放着这座临深小镇的烟火气。
提及刚刚装好的照明灯管,黄姨难掩心中喜悦:“以前摊位是没有拉电的,这里光线很黑,我们只能带便携式的充电灯,很不方便,现在通了电,也装了灯,光亮了好多,我们感觉心里也敞亮了,生意也好了许多。”
修补衣服鞋子是小本生意,收入不高且不稳定,一直以来,修鞋老人不舍得,也没有意识要通电装电灯,宁愿摸黑工作,时间一长,老花眼度数增加,遇上需要细致修补的衣物,他们往往会放到第二天白天再工作。这次镇里帮忙接通照明设备,让老人们感到十分惊喜。
当以“民声”惠民生
“看到老人们的不易,我们都希望把事情办好、办实。”凤岗镇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民生无小事,职能部门和社区都高度重视此事,全程派员跟踪协调,直至问题解决。
一座城市的温度,在于每一个群众的“呼声”都能被听见,每一个辛勤劳动的人都能得到关爱。12345,就是这样一条传递着城市温度的热线。面对群众的关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2345热线及各部门齐抓共管,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优化公共服务环境而努力,让更多的人喜爱东莞这座温暖的城市。
记者手记:
一盏“民心灯”,温暖百姓路
夜色与光的“约会”,总能带来希望与安宁。灯发出的每一道光看似微弱,却汇聚成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人们前行。
城市的背街小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记忆,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所在,也是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背街小巷的面貌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也体现着城市文明的程度。
采访中,黄姨告诉记者:“亮了,亮了!终于不用摸黑作业了,真的没想到一个电话真的能起作用,仅仅几天时间这一片完全变了样。”
凤岗镇凤联路的这些亮起来的夜灯,这不仅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改善村容村貌的小小缩影,更是将百姓冷暖落实在民生实事的具体举措。相信,“小路灯”点亮“大民生”,不只是这一件实事让群众点赞,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民生实事在东莞落地实施,为百姓的美好生活铺就更多“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