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一家人没有隔夜仇的背后
东莞+ 2024-07-04 09:37:37

“刘法官,这个案件的当事人和家属已经来了,看着气势汹汹的。”开庭前,书记员愁眉苦脸地和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城法庭法官刘洋说,“感觉他们可能会像上次那样打起来,要不我们再叫一些法警下去维持秩序吧。”

让书记员一看到就发愁的这个案件是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三原告和被告一是亲兄妹,均已年逾花甲。两个妹妹和弟弟将大哥大嫂起诉至法庭,原因是他们认为大哥大嫂侵占了他们已过世母亲的财产。还记得第一次开庭的时候,三个原告的一大家子都来了,被告两夫妻态度也十分强硬,审判庭气氛剑拔弩张。

都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妹,如今却成了“仇人”,这还要从2022年他们的母亲去世时说起。

亲兄妺因遗产继承对簿公堂

2022年,他们九十六岁的老母亲去世,三名原告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大嫂曾用母亲的银行卡向自己转款20余万元。此外,还有其他十余万元的不明取现支出。三名原告认为大哥大嫂利用自己保存母亲银行卡的便利,私自将母亲存款转为自己所有。大嫂承认曾收取母亲20万元,但否认其他支出款项是自己所用,坚称是为母亲购买保养品及生活用品。双方争执不下,三弟妹一怒之下一纸诉状将大哥大嫂告上了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

案件刚来到东城法庭时,刘洋和书记员便对那堆厚厚的证据感到十分头疼。三名原告和两名被告均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没有请律师,但是可以看出起诉状、答辩状、证据等都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整理所得。其中有其已故母亲这些年来的各类医疗费用收据、养老服务费用、生活支出明细、银行卡流水等等。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事务错综复杂,难以理清原委、辨明是非。双方各执一词,双方举示的证据也难以理清案件事实。

第一次开庭时,所有当事人都到场,双方都十分激动,说着说着便恶语相向,甚至要冲过去动手,幸好现场有法警及时制止,维持了秩序。由于当事人情绪较为激动,因此调解工作没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庭审结束后,这个案件始终萦绕在刘洋心头。书记员劝刘洋,这个案件感觉不太可能调解成功,最好是早点判决。但一纸判决还是难以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他们作为一家人,今后要如何面对彼此?

努力实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在一个如往常一样加班的夜晚,刘洋正在翻阅这个案件的证据材料,远在老家的祖母给她打来电话,问她是否还在加班,又叮嘱她一定要按时吃饭,不要因为工作耽误自己的身体健康。挂了电话以后,一低头看到案卷那位九十多岁老人的名字,让刘洋心生感触。刘洋从小是被祖母照顾长大的,祖母常常和刘洋说,她唯一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所有的子女都健康、和睦。作为后辈,对老人最大的孝心就是和睦、友爱、彼此扶持。想到这里,看着案卷里几个当事人互相指摘、推诿的言语,刘洋决心再试试调解!如果成功了,那他们的矛盾不仅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还能帮助他们修复亲情。

第二次开庭前,刘洋已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尽力促成双方当事人调解,并尝试修复这家人的关系。有了第一次开庭的基础,两被告同意将其中一笔20万元的转账归还给三名原告。剩余的款项,被告主张由于老人生前一直是两被告负责照顾居多,生活支出许多都混杂在一起,已经无法区分,且无力归还。

见三名原告依然愤愤不平,刘洋开始组织双方进行背对背调解。在单独和三名原告谈话过程中,他们表示,母亲一直是大家轮流照顾,并不存在由大哥大嫂独自赡养照顾的情形。其中许多较大额的银行支出,三名原告怀疑是大嫂借买保养品给母亲的名义用于自己的生活支出。刘洋一面向他们释法,告诉他们这些猜测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可以佐证,难以认定;一面向他们说理,其母亲病重时一直是由大哥推轮椅送往医院看诊,这其中确实花费不少精力。“你们母亲很高寿,可见是一位有福气的老人,她生前省吃俭用才留下这么些积蓄,并不是希望你们对簿公堂,而是希望你们能过得更好。”听了刘洋的这句话,三名原告都有所动容。

开庭与调解工作从下午2点半持续到晚上8点,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最终,两被告同意偿还20万元的转账,三名原告也同意不再请求剩余十多万元的消费支出。双方签署调解书的时候,刘洋听到大哥对三名原告说:“以后还是一家人,一家人没有隔夜的仇。”在这一刻,刘洋心中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纵然兄弟姐妹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也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但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亲情无价,各方不妨将所谓的“恩怨”暂放一旁,回首追忆守望相助的成长时光,彼此换位思考,切身感受彼此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努力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刘洋相信在这不久以后,他们之间的亲情裂痕依旧能够恢复。

今年6月底,刘洋电话回访了当事人。大哥告诉刘洋,他们现在一大家子会三代同堂过节聚餐,感情修复如初。他说:“当初闹到公堂以为亲情情分到此为止,感谢您坚持调解,我们一家人才能冰释前嫌。”

扎根基层法院工作十余年期间,刘洋办过形形色色的案件,调解过大大小小的纠纷,在这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案件背后,都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都能给刘洋不同的感触和启发。秉承“如我在诉”理念,用心用情做调解、以理服人办案件,在每一个环节都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案结事了,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这是刘洋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的初心。

文字:记者 王骁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