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磐紫

随着中国(东莞)沉香文化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牙香街复原成为中国最大的沉香交易街,东莞寮步又恢复了昔日“香市”的美名。2012年是莞香复兴的重要年份,一天日本志野流掌门人寻上门来,发出“斗香”的挑战书,中国香学大家石德義带着大徒弟迎战。在这一场中日香道比拼中,日方着棕色和服,执孟子香炉,中方着白色汉服,执青花瓷香炉,双方轮番上场,台上不但没有火药味,反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斗香”即在香会上相互品闻、玩赏和鉴定香料,是一门古老的竞技活动,唐宋时期在文人雅士聚会上,斗香尤为盛行,寮步香市人对这一传统并不陌生。
面对东瀛来客,石德義在台上气定神闲,直言不讳道,“峰谷先生,我与你父亲同辈。”石德義来自天津从事古董和沉香生意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极好的艺术鉴赏力,他曾在日本生活26年,早年师从日本最大古老香社——负野老香铺管事秋永大师,一出手一张口便是一身大家风范和工匠精神。他心里明白,现场300多位沉香专家、香农和爱好者大多冲着日本大师而来,但他并不迷信眼前这位来自日本后来居上的志野流晚辈,他以为此香道武士派志野流并不如文人派御家流。
刘松泰受日本人邀请上台品香,作为地道香市人和莞香乡土作家,他当然品得出这是产自越南的惠安系沉香,香气比莞香稍浓。他在台上仔细观察着,日本人做事严谨,从一小块香块中挖出一点儿香,每个动作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浪费,相比之下,中方准备了足量的沉水香,作为寮步主办方的一员,此时他打消了最初的顾虑,至少在物资准备上不逊于对方。当然,这一次他有机会近距离目睹日本正宗香道表演,对日本人的香道传承心生敬佩。
现场还有不少香农纷纷上台品香,大家都认得电白香农李文甫,人称“香佬李”。这些香农老手在一堆沉香中,掂量一下,熟练挑出深色的,扔到水里,必定沉水,屡试不爽。李文甫这位沉香老手,40多年来与香打交道,采香足迹遍布海南、广州、深圳、香港、珠海、惠州、东莞、中山,什么好香他没有看过,后来做买卖更是从不失手。

沉香因产地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类别,从广义上讲,沉香可以分为莞香系、惠安系和星洲系三大系,莞香系沉香产地包括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等。
石德義、刘松泰、李文甫三位均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辈子与香为友,三人都有各自的莞香身份标签。石德義是香商、香学家,不少莞香经他之手经香港中转销往日本,李文甫采香制香,是莞香的供应商,刘松泰以及他的读者都是莞香的使用者,刘松泰更是复兴香市的倡导者,他们的人生是整个莞香现代史拼图上不可或缺的一角。
莞香,对于石德義、李文甫、刘松泰分别是鉴赏的味道,汗水的味道和家的味道,且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开启一段芳香之旅。
元明时期,莞香逐渐形成规模,商贾云集寮步香市牙香街。寮步地处寒溪河中下游,水运交通发达,外销的莞香多数通过寮步码头经水路运到石排湾(今香港仔)集中,远销南洋以及阿拉伯国家等地。
1975年,18岁的石德義因继承遗产从天津移居香港,尔后赴日本留学,学习香道,辞去日立公司工作,创办合资企业,直接对接日本市场,拓展家族沉香业务,货源地就在今天的大湾区。
抵港后石德義在外公的香港福利进出口行当了三年沉香学徒,外公故意磨练他的意志,安排他每天在南方酷热的库房里工作8小时,忍受北方人难以忍受的高温。1975年的一天,石德義和师傅陪同大药店客户到库房挑货,库房大门一打开,一股上好蜂蜜的舒心甜香扑鼻而来,由此展开了他的沉香人生。
他眼前是一个5000英尺的大仓库,四面是摆满各式古玩器物的货架,各朝代的字画、陶瓷和铜器,中间2000英尺的空地堆放着四堆不同品质的沉香木。师傅坐在小凳子上,拿起一块,一边掂量着含油量,一边介绍着,客户一边接过茶水、香烟,一边专心地听着,年轻的石德義则在旁边静静地站着。
“我当时想这些烂木头扔在大街上都没有人捡的,后来才知道,那里面全是纯天然的奇楠啊,世界最上乘的香料。” 石德義回忆说。
香港药房余仁生是石德義家的常客,但是他们家绝大部分沉香是销往日本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香港福利进出口行独家经营广东海南一带沉香的出口,在1988年以前海南隶属广东省。
为了出口创汇,且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内地的工艺品必须经过香港出口,当时中国仅有广东、北京、上海、天津等四家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像他家这样的香港独家代理企业也只有十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国人生活富庶起来,更注重精神追求了,沉香市场渐渐转回内地,加之1983年国家对野生沉香等濒危物种的出口管制,香港逐渐丧失作为沉香外销中转港口的优势,石德義公司一度因失去货源而陷入恐慌。
穷则变,变则通,除了去越南补充货源,石德義还向电白香农买香。他对这个群体早有耳闻,但是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没有真正打过交道,所幸石德義从海南琼中收购站打听到了一个电白香农,随即提出包路费,跟着香农探个究竟,他一路坐飞机,转汽车,颠簸6多个小时,辗转来到茂名电白观珠镇,这一次石德義成功购得40公斤香,他总是在关键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后来为了省去周折,双方约定到广州交接,一时间缓解了货源不足。
石德義丰厚的香学功底,让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中方的代表,和日本香学高手“斗香”,在这场无声有味的竞技中折服对手。
茂名电白地处粤西临海地区,电白人习惯到海南、广州、深圳、香港、东莞、汕头、惠东一带采香,采香是当地代代相传的行当,电白人成了湾区的采香主力军,外行人看来倒有点像神秘的游牧采香族。第三代香农李文甫就是石德義遇到的电白香农群体中的一员,1972年,李文甫15岁就当上了香农,一干就是49年,他自采自卖,从80年代开始就在寮步香市卖香,东莞香界无人不识他“香佬李”。

据《广东新语》记载,寮步香市与广州花市、罗浮药市、廉州珠市并称“广东四市”,远近香农都知道寮步香市,老李从小精明能干,从摆地摊到开店,最后成为牙香街拥有四间香铺的“香佬李”,东莞香市三分之一香铺是电白人的,不能不说是归功于“香佬李”的示范效应,“香佬李生意火爆,一度烧坏了五部点钞机。”牙香街旅游大使、台湾香商“香佬蔡”在一次聚会时打趣说。
然而,老李最突出的最主要的标签是香农,他是挑着锄头行走于深山老林中的独行侠。“靠山吃山啊,生活所迫,从爷爷那一辈开始就采香了,本地没香了,就到别的地方去,有手艺就不怕没有香。”老李愉快地回忆着,所有曾经的苦楚,都成为今天成功的他的甜蜜回忆了。沉香对于老李来说,是勤劳致富的味道,是深山的馈赠。
老李每次采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双脚,运输工具是双肩,“去时上山挑30公斤米,回时下山挑100斤白木香。”采香是重体力活,而且还很危险。香农上山搭棚而住,一住就是一个月,山上阴晴不定,野兽出没,随时有生命危险,一去不回的人也不在少数。人和香一样,历经磨难,方可成材。
“80年代我去海南采香,就踩到了一条直径30厘米大的蟒蛇的尾巴,水桶那么粗,长着黑色斑点,舌头都伸出来了,吓死我了。”老李在山上总能化险为夷,下一刻便平复心情,用电白人惯用的锯子和锄头,继续干上一整天。老李总凭着好眼光和好手艺,使每次出行满载而归。
高风险带来高回报。逢年过节,老李挑着香,到寮步香市摆卖,一趟住上三五天,每晚只需付5毛钱住宿费,一次少则赚700多元,多则1000元,在八十年代谁家有1000元可是一笔巨款了,在广州买一套20平方米的房子也不过500元。1976年,老李把自己采割的整棵沉香树头卖了1000多元,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尝到了采香的甜头。
“那玩意儿黑糊糊的,长得很丑,像520胶水、粽子一样粘,我经常听到工人说打不碎,打不出粉,像没晒干一样,老板说把它丢了去吧。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奇楠,要是放到现在,给1万块钱1克,我都不卖。”老李和同伴总是笑自己当年不识货。
多年的采香生涯,让香佬李在接近“斗香”擂台时,在氤氲的香气中,判断这些沉香的产地、生长的环境,甚至哪些动物、昆虫或者雷电造就了这些奇特的香味。
对于地道寮步人、东莞市沉香协会创会会长刘松泰来说,莞香是家的味道,过年连绵不断的“三朝香”就是他对童年时家的记忆。刘松泰还有一个身份是乡土作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香市》《香市溯源》等著作,多年来为莞香复兴,奔走呼告,笔耕不辍,热衷挖掘、整理本土文化,把口口相传的莞香文化轶事见诸文字。

“我是传统文化的挖掘机司机,莞香不但是物质,还是精神和文化,莞香自明朝进贡朝廷,我作为本地人,延续香火,才对得起前人,对得起后人。”刘松泰说。
清朝时莞香已成东莞最负盛名的皇家贡品,香后来的衰落,相传也与进贡有关。据说清雍正年间,宫廷派采香专吏南下东莞,催索异种名香。县官责成地保里正向香农逐户征收,完不成配额任务就杖刑伺候。香农无法可想,只好把香木砍掉,举家逃亡避祸。香木成材需时,树砍光了,莞香就渐渐销声匿迹了。到了民国初年,寮步香市已门可罗雀,后来更是名存实亡。
1976年刘松泰参加东莞县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下乡工作队时,去大岭山交流,还亲身采过香,那只是工作队之间联谊活动,街上也有零星摆卖,但不成集市。刘松泰从90年代起开始提议,政府主导打造莞香文化载体和平台,弘扬莞香文化,让寮步走向世界。然而,当时加工产业兴旺发展,外向型经济如日中天,搞文化似乎没有经济效益,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寮步到底还有香吗?2003年,刘松泰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以个人名义倡议大家把自家的香炉和香块拿到旧时的香市上展示,他个人无偿补贴一个香炉二十元,一斤莞香白木一元。刘松泰早早在香市的榕树下,迫切地等待着答案。街坊邻里搬出了祖传的香炉,有陶瓷的,有铁的,造型各异,十来个老太婆手里揣着各家的宝贝香炉,相互对比,彼此欣赏,说说笑笑,香农也渐渐多起来了,放好自行车,仔细摆好运来的白木香,顿时香气弥漫,这是一场莞香嘉年华,花1200元验证了一个事实,刘松泰觉得相当值得。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岭山的香农运过来了300斤白木香。” 刘松泰说。通过大家热烈的反响,他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是对的,莞香在寮步是有物质基础的,恢复香市并非纸上谈兵。
热闹过后又回归沉寂,直到2008年才有了转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业衰退,经济工作一时难以突破,刘松泰适时地再次提出复兴香市,这一次他的提议被采纳了,在寮步镇政府及民间力量多方努力下,2010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沉香文化博览会,2012年重开了牙香街。
刘松泰搭台,香道高手唱戏。他看着台上的精彩竞技,似乎一步步看着牙香街、香市的品牌重新恢复了往日的风采,看着无数的香道中人慕名而来,看着香农们在这里生意兴隆……
区域发展潮起潮落,拼搏精神在湾区传递。笔者在“一时半刻”公众号,写了一篇《东莞和香港:两个年轻人的铁人三项》,讲述了两代人在东莞和香港之间追梦的故事。新时代,莞香贸易重心从香港转回了东莞,寮步古老的香市文化基因也在牙香街重启。香博会连续举办十届,已经成为国际沉香界的盛会。
掌声和欢呼声将石德義、刘松泰、李文普从青春年少的回忆中拉回现场,精彩的“斗香”、“禅香琴韵”给观众一场难忘的莞香文化体验。而莞香的吸引力,让石德義、刘松泰、李文甫的人生轨迹,在东莞交相辉映。
如果把三个人的轨迹看作夜空中的萤火虫,我们可以看到石德義的轨迹从天津出发,经过香港、日本,从国际香文化的视野,看到了莞香的价值。刘松泰的轨迹始终闪耀在东莞,越来越灿烂,等待着莞香文化同道中人的到来。李文甫的轨迹从电白到海南、粤港澳大湾区各市,随着莞香的贸易而最终停留在了东莞。莞香花开,萤火虫的能量聚集在一起,让湾区夜空充满了别样的色彩。
作者简介:
陈磐紫,广东东莞人,长期从事国际交流工作,擅长非虚构写作。长期专注“湾区故事”的主题,聚焦大湾区和东莞的视角,收集身边的口述历史,挖掘各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奋斗故事,寻找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