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AI赋能千行百业,助力东莞加速数智产业升级
东莞+ 2024-06-16 20:04:17

6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下称“人工智能45条”),从5方面提出45条措施,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其中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底座进一步夯实,全国领先的算法体系和算力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智能终端产品供给丰富,在手机、计算机、家居、机器人等8大门类,打造100款以上大规模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6月11日,东莞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行业应用,努力推动东莞制造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本期三人行栏目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新驱动研究院副院长刘春晓、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院总工程师刘哲对此进行解读。

▲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新驱动研究院副院长刘春晓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

▲新一代人工智能院总工程师刘哲

迎来智能化新纪元

AI+释放转型升级信号

记者:作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的现代产业体系涵盖了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工业企业超过22万家。本次“人工智能45条”的出台,将为东莞千行百业带来哪些发展新机遇?

刘春晓:作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拥有庞大的制造业集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数据资源。通过引入AI技术,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将能进行智能化改造。这包括生产线自动化、智能仓储物流、智能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大幅提升东莞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此外,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东莞的企业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总的来说,“人工智能45条”的出台,将为东莞的千行百业带来产业升级与转型、智能化改造、新产业培育、应用场景拓展、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政策红利与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发展新机遇。这些机遇将推动东莞的AI产业快速发展,助力东莞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白明:自ChatGPT横空出世后,拥抱AI能力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截至2023年底,广东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48.9万家,数量排在全国第一,东莞拥有广东全省前三数量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人工智能技术要赋能各行各业,具有典型的长尾效应。我国部分中小微企业,提供是低门槛、低价格的智能服务。因此,东莞的人工智能产业必须建立在新的数据空间基础设施之上,其中关键是率先实现智能要素,即数据、算力、算法的全面基础设施化。同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结合产业实际,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走出适合自己的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刘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演进,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45条”的出台,将使得东莞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呈现多点突破、应用加速迭代的特征,同时推动传统的线下产业集聚向线下和线上协同的数字产业集群演化发展。从这个意义看,东莞市在战略层面明确发展四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首的“万千百”亿元级集群梯队发展格局,并培育了智能移动终端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进一步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中间载体、场景应用的创新突破。而“人工智能45条”的政策出台,将不断促进东莞市工业数字化的长足发展,打通从技术到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力争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数据融合、应用涌现”的良好发展格局。

掀起产业变革浪潮

“AI+”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人工智能45条”指出,要赋智壮大消费终端,到2027年,人工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亿台以上。东莞在智能手机产业方面,华为、OPPO、vivo位列全球第一梯队。手机之城东莞应怎样更好融合高效低损的轻量化大模型,创新操作系统,打造人工智能手机,进一步构筑智能终端产品新高地?

刘春晓: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方面,东莞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华为、OPPO、vivo等领军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手机领域的研发投入,特别是针对轻量化大模型、操作系统创新等关键技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东莞在手机领域的创新能力。在产业协作方面,鼓励上游供应商(如芯片、传感器、屏幕等)与手机制造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定制化零部件,提升产品的整体性能和竞争力。搭建产业链协作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作体系。在创新操作系统方面,支持华为基于开源鸿蒙(OpenHarmony)等操作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鼓励企业在操作系统中融入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如语音、手势等,提升手机的实时交互能力和用户体验。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东莞的人工智能手机走向世界,提升东莞在全球智能终端产业中的影响力。通过以上具体措施的实施,东莞将推动人工智能手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构筑智能终端产品新高地。

白明:大模型是连接技术生态和商业生态的桥梁,是未来AI生态的核心。日前,华为推出的盘古大模型,通过更多模态理解世界,能够解析图像、视频、语音、3D和时序数据等多种信息类型。紧随其后,阿里将继发布“通义千问”之后,于4月18日发布行业应用类模型。我认为,大模型与垂直行业模型的结合,将更有可能完成实际场景的落地应用。这种结合不仅能够利用AGI(人工通用智能)的通用能力,还能够针对特定细分场景进行模型训练,以适应更具体、更复杂的应用需求。例如,在手机、汽车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场景中,大模型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国内大型企业纷纷进入AI大模型领域的背景下,手机行业有望成为首批受益于大模型迭代的行业之一,为东莞等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还能为城市智能化进阶迸发新质生产力。

刘哲:作为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全国每生产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今年2月,OPPO AI战略发布会在东莞滨海湾数据中心举办,首次公布1+N智能体生态战略,正式成立OPPO AI中心,展望由AI驱动的手机革新和生态重构新趋势。在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的带动下,东莞构建了“电子材料—关键电子元器件—智能组件—终端产品”的完善产业链,形成了以松山湖、长安为核心、周边镇街产业链协同配套的产业集聚布局。为瞄准智能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东莞正谋划整合交椅湾板块370亩土地,打造以“机器视觉+高端装备”为方向精密装备科创园区,不断完善机器视觉产业的上游核心元器件生产制造和中下游的设备集成、系统方案支持以及终端应用等各产业链主要环节,助力AI+手机之城的创新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开展融合探索实践打造全球AI产业高地

记者: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作为制造业重镇,东莞应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模型创新等举措,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领航数字生产力跃升蝶变?

刘春晓:东莞的制造业企业应全面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数据、产品质量数据、市场需求数据等,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驱动的质量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例如,在手机制造业中,利用AI技术实现自动化的质量检查。引入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例如,在机床制造业中,通过模拟和优化切削力、刀具寿命等关键参数,实现切削质量的提升和切削时间的缩短。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通过实际生产数据的反馈,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数字化工厂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控制。通过数字化模型,企业可以实时了解生产进度、设备状态等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综上所述,东莞应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模型创新等举措,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领航数字生产力跃升蝶变。这将有助于东莞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和制造业强市。

白明:“AI+”的成效是人工智能价值的试金石,“‘城市AI+新质生产力’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打造算力新动能、加速数据新要素、谋划模型新算法、聚合产业新生态……是城市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方式。第一,东莞要加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是赋能城市AI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推动城市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促进数据要素投入生产,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第二,要加快夯实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底座。统筹集聚优势资源研发攻关国际领先的通用底座大模型、高端芯片、深度学习框架等底盘和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建设高质量国家语料库,实现软硬件全栈式能力覆盖。第三,东莞应以高水平规模化应用带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广泛赋能产业进阶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好、见效快的行业率先突破,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打通商业循环,提升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水平和渗透度,培育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驱动,开展显著提升科研人员能力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支持引导垂直行业领域小模型发展,推动大小模型协同提升和迭代。鼓励通用人工智能、专用人工智能及通专结合发展,鼓励“沿途下蛋”转化科研成果,以“科技之力”赋能本土企业,聚力引领东莞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头雁”城市。

刘哲:人工智能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东莞全市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存在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在关键技术层面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东莞应围绕算法、算力等大模型底层技术,加快推动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加快智能物联终端和工业云部署,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算力供给运营管理能力;引导生态型企业加快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通用大模型,培育面向制造业场景的行业大模型;构建高水平工业数据库,激发工业数据要素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城市,东莞全市涵盖34个工业大类和 6万多种产品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持续稳定在50%以上的高位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东莞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打造全球AI与制造业融合探索的实践高地。

文字:官小群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