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千古奇迹马王堆汉墓文物特展自5月1日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以来,成为热门好去处,继入围“五一”档全国博物馆展览热搜榜Top10后,还入围6月全国博物馆100热门展览。

记者观察到,展览展出一个多月里,有一道亮丽风景线常在博物馆内发生——不少观众在展厅里昂首展臂、练起体操来……原来他们是在跟学大屏幕上播放的《导引图》解说视频,精致的动作解析动画吸引着经过的观众,让人忍不住驻足跟着练上几下子。

6月16日,正值休闲周末。当天上午,记者看到东莞市博物馆展厅内人头攒动,志愿者讲解员正在为观众将西汉人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此外,东莞市博物馆在二楼互动厅开展“汉代广播体操”——导引术体验活动,带观众体验汉代人同款养生方式,并以这种深度体验的方式向观众科普马王堆汉墓出图的文物《导引图》。

“龙登、鹤舞、仰呼、折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的志愿讲解员何彩博,是来自东莞中学的高三毕业生,今年17岁,他告诉记者,马王堆汉墓文物特展在东莞展出后,“导引术”的养生文化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高考结束,有了空闲时间,就自己跟着视频进行练习并积极参加志愿讲解活动,“很高兴可以和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养生时光”何彩博说。在何彩博细致耐心的讲解和示范下,现场观众很快掌握动作要领,有观众表示,一轮学习下来,身体已微微出汗,感觉身心非常放松。

据了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医书,从饮食、气功、导引、药物等方面,记载了先秦到西汉时期养生保健的方法。其中《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彩绘气功导引操练图。所谓“导引”,就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医疗方式,相当于今天的保健医疗体操。由于帛画残破断裂比较严重,虽经初步复原,全图前后、上下已很难恢复原来的顺序,但每一个图像的运动姿势尚基本保存,仅有少数图像残破难辨,并有约半数的标题文字无法识别。

图中用朱、褐、蓝、黑诸色彩绘出了44个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人像及所着服饰来看,多为庶民阶层。他们的头发整齐盘起或是戴着便帽,脚上穿着尖角形鞋履或赤足。其中多数人身着褶侉式的无絮短袍,有的着裙襦式衣裳,即单层的连衣连裙式服装;或穿短裤短裙,还有少数几位赤裸着上身。大部分徒手,少数手持器械,姿态动作各异。其中31幅图像旁边标有文字说明,展示了这个动作的名称及功用。
《导引图》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描绘运动的姿态;第二类模仿动物的姿态;第三类针对病症调整,如有一个图像的旁边就写有“引膝痛”三个字,“引”就是用导引术来治疗疾病,“引膝痛”就说明这个动作可以治疗膝盖疼痛。如果您膝盖疼痛,不妨按照该图像的动作,试一试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屈膝。

马王堆汉墓中《导引图》的出土,为古代文献中失散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也为研究导引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研究线索。但其实,马王堆中的导引术并非独创的。古代中国人在总结传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除了求助于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之外,更重视通过强身健体的方式来预防疾病,或通过运动方式来辅助治疗部分慢性和轻微疾病。

“导引”作为一种传统养生、保健和疗疾的手段,历史悠久。据宋代罗泌《路史前记》记载,早在上古“阴康氏”时代,由于水路失于疏泄,先民长期生活在潮湿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湿寒阴气凝于体内,因此得了一种筋骨萎缩、腿脚发肿、活动不灵的疾病。于是,有人便创造了一种类似舞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教人以引舞以导之”,这便是后来“导引”的由来。
相关链接——
马王堆汉墓在发掘五十周年之际,首次大规模到访粤港澳大湾区,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精品文物168套,计313件,其中珍贵文物逾100件。展览分为“不朽与永生”“走进轪侯家”两个部分,具体从“惊世发掘”“轪侯身份”“千金之家”“衣被锦绣”“钟鸣鼎食”“笙歌乐舞”“养生延年”“家有藏书”“大礼安魂”等九个单元,对马王堆汉墓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进行展示与解读。

展览名称:永生——千古奇迹马王堆汉墓文物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日-2024年8月25日
展览地点:东莞市博物馆
预约方式:①在东莞市博物馆小程序预约入馆;②登录东莞+app 点击“文体通”页面预订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