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畔,武林风云再起,各路“武林高手”展示了一场武术非遗盛宴。6月14日,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桥头镇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广东省武术非遗传承与发展专场展演互动交流会举行,全省武林高手相聚桥头,以武会友,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南派武术盛宴,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和了解优秀中华武术文化。
活动中,全省武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各路武术类非遗传承人齐聚桥头,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武术功底,向观众展示中华武术的精神和魅力。本次展演由“缘起”“形成”“传承”三个篇章组成,由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带来了涵盖洪拳、莫家拳、咏春拳、李家拳、螳螂拳、蔡李佛拳、南枝拳、朱家教拳、非拳、虎鹤双形拳和少林拳等武术展示。
“缘起”篇章由全省具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非遗武术拳种进行集中展演,生动展示了各武术拳种和技艺,酷炫的开场,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随后,各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陆续精彩上演一场“武林大会”,各路拳法虎虎生风,刀枪棍棒则威力十足,广东武术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叫好声不断。精彩纷呈的节目不仅让市民大饱眼福,感受广东文化的根与魂,了解大湾区一代代广东人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奋斗历程,还让非遗项目可感可知,触手可及。
“形成”篇章展演由东莞拳种莫家拳、龙形拳拉开序幕,展示了两种拳术的武术套路及器械套路。随后由广州、佛山、惠州、江门、潮汕等各市传承人带来的武术展演轮番上阵, “二指禅功法”“寻桥”等耳熟能详的武功招式,全景展示广东非遗魅力。一个个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武术节目逐一登台,精彩纷呈。
“传承”篇章则集中展示了校园武术规范化“武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莫家拳“进校园”工作,亮点纷呈。展演中,学生们精神抖擞、朝气蓬勃、顽强拼搏,刀枪剑棍、拳打脚踢精彩绝伦,展现了习武少年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武艺演练水平,尽显近年来东莞桥头“非遗进校园”系列工作的丰硕成果。
广东省武术队总教练黄建刚表示:“从今晚组织和展示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来自不同地市的各路拳种在这个舞台展示。希望能够扩大武术非遗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向深发展。”
延伸阅读:
莫家拳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近年来,桥头镇通过打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等多个莫家拳传承基地,为莫家拳的传承发展提供场地保障。积极开展莫家拳进校园活动,编写《莫家拳少年团体拳》《莫家拳操》等学习教材,培养了一批莫家拳师资队伍和年轻一代传承人。推动莫家拳全面融入“全民健身计划”,面向社区广泛开展莫家拳公益培训,让国家级非遗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创新打造莫家拳文创IP“莫达达”,拍摄《莫家拳》微电影,助力桥头镇莫家拳非遗传承人亮相中国国际进博会、中央歌剧院等国家级平台,进一步擦亮国家级非遗莫家拳这一文化名片。
相关新闻:
与会者探讨武术非遗的未来之路
6月15日,2024年广东省武术非遗传承与发展交流会在桥头顺利举行。众多武术界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以及武术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武术非遗的未来之路。
与会者们就武术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各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武术非遗研究和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桥头文化服务中心和桥头第一小学的非遗工作者分别作了题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莫家拳传承发展》和《创新传承莫家拳 课程赋能薪相传》的主题报告,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桥头莫家拳历史渊源、拳法特点、传承发展以及莫家拳进校园等内容。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钢表示,桥头的武术传统文化深厚,群众基础也特别好。在以莫家拳为主的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中,他认为桥头是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武术进校园、莫家拳进校园等方面,桥头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在全省武术进校园中应该都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同时,桥头把传统武术莫家拳融入到校园体育教学中,创编了莫家拳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课间操,并在全镇各中小学校以大课间操的运动形式,全面铺开普及推广莫家拳操,引导学生从追求增强体质,向健体的大目标延伸。目前,莫家拳的传承在校园内日益活跃,校园武术习练蔚然成风,习练莫家拳操已经成为桥头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传承莫家拳的方式是跨学科的。孩子们对莫家拳的喜爱不仅仅是通过武术的形式,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比如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做莫家拳剪贴画和莫家拳宣传海报。通过不同的形式,把莫家拳的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内心,引导学生去创新传承莫家拳。”桥头镇第一小学教师莫巧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