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的东莞“家”
东莞+ 2024-06-15 15:58:46

近日,广东省举行推进“侨胞之家”建设工作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广东建有“侨胞之家”2008个,涵盖农村、城市、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两新”组织及学校。

东莞“侨胞之家”建设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南城街道、石龙镇、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探寻我市如何依托“侨胞之家”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搭“侨”梁 共建一个“家”

走进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只听欢声笑语,30名侨胞在制作时令传统美食——艾角。“吃了用艾草做的艾角,有驱邪保平安、小孩们会变聪明等寓意。”参加活动的老侨胞分享食品背后的文化含义。

每逢传统节日,松山湖“侨胞之家”都会举办类似的活动,旨在加强侨胞之间的联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侨胞之家”作为基层为侨服务阵地,在联系和服务侨界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各类活动,“侨胞之家”不仅为侨胞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更打通了为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侨胞之家”,便是鲜活的案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020年,东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下称“市侨联”)开始“侨胞之家”建设试点工作,在成功建设3个镇级“侨胞之家”、2个村(社区)“侨胞之家”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侨联组织+侨联党支部+‘侨胞之家’”三位一体建设模式,切实用好“党建带侨建”工作法宝,推动全市32个镇街侨联建立基层党组织,在党的有力领导下,围绕“全域化、标准化、多元化、亮点化”目标,推动“侨胞之家”建设织点成网。

目前,东莞共建有“侨胞之家”42个,实现32个镇街和1个园区的镇级“侨胞之家”全覆盖,并向村(社区)延伸布局。同时,东莞市侨联还规划了为期三年的“侨胞之家”星级打造工程,目前已打造五星级“侨胞之家”1个,四星级“侨胞之家”4个,三星级“侨胞之家”10个。

如何为侨胞在东莞搭建一个“家”?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方式。走进位于兴龙社区办事大厅,一眼便见到涉侨服务窗口。据石龙镇侨联工作人员霍嘉雯介绍,该窗口主要为侨界群众重点提供“归侨侨眷身份认定”“三侨生身份认定”和“华侨回国定居审批”等事项,旨在提升基层为侨办事便捷性。

在石龙镇,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侨胞之家”还设置了18个多功能室,其中设立有侨文化展览室,传承侨乡精神,展现独特侨文化。

“石龙镇,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千年古镇,是东莞华侨的重要聚集地。”霍嘉雯介绍道。

走进展览室内,陈列着丰富的侨文化遗存,其中就有侨批。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和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其中,有一张民国22年(癸酉年即1933年)三月十一日的侨批收据。这张收据由“天生金铺”出具,收据左右两边印有“总号设在香港中环大马路178号”以及分支机构的地址,“一在吉隆坡天昌号,一在石龙天安号”。这三个商号均标注了“接驳东莞石龙银两”,说明它们均参与了侨批业务,为海外华侨与国内家人建立联系。

这是五星级“侨胞之家”的风貌。

作为服务侨胞的基层阵地,东莞因地制宜为侨胞搭建起一个个温馨的“家”。在常平镇,“侨胞之家”与老年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合作共建,以再少康乐园为主要活动阵地,设置了学习培训室、书画室、舞蹈室等13个功能室,既方便各类侨务工作的开展,又能举办联谊交流、讲座培训等文娱活动。在虎门镇,“侨胞之家”既有位于虎门电商产业园的1000平方米活动空间,又有“虎门侨界”“海外侨胞虎门同乡”“圆梦虎门”等线上交流平台。

在东莞,每一座“侨胞之家”既是当地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连接四海侨胞的桥梁。这些“侨胞之家”以其独特的“侨”元素,传递出家一般的温馨感,成为了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温暖港湾和精神家园。

叙乡情 奏响“同心曲”

侨胞长期生活、工作在海外,如何联系他们?“侨胞之家”做什么、怎么做成为基层一线关注的焦点。

作为客侨之乡,凤岗镇通过“侨胞之家”凝聚起广大侨胞的家国情怀。近年来,随着侨团侨胞组织的回乡寻亲活动日益增多,凤岗镇“侨胞之家”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热情接待侨胞,宣传涉侨政策,助力华侨华人寻根问祖。其中凤岗镇油甘埔村不仅向侨胞们展示家乡的新变化,还赠送《油甘埔村村志》作为纪念,通过侨胞将这份文化记忆带到海外,向新生代华侨华人推介家乡。

凤岗镇“侨胞之家”定期与马来西亚、牙买加、苏里南、法国等国家侨团互访,逐步建立线上与线下沟通互联的交流联谊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加“侨胞之家”对海内外侨界群众的影响力。通过参观走访、交流分享、联谊座谈等形式广泛开展海外联谊联络活动,不断扩大朋友圈,向海外侨领侨胞宣传东莞宜居宜业的环境、创新创业的良好机遇和优惠政策,鼓励海外乡亲回乡考察交流、投资兴业。

侨情是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情感纽带,侨兴则是他们为家乡发展做出的贡献。南城街道“侨胞之家”通过创新“云”平台服务、举办座谈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了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和合作,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侨胞之家’建立了‘侨联代表微信群’‘统侨工作群’等为侨服务‘云’平台,有效畅通了侨界人士的沟通渠道,讲好家乡故事。”南城街道侨联副主席刘友中表示,“侨胞之家”通过开展侨领侨商座谈会,积极收集侨界代表关于南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共收集到20余条宝贵建议。

同时,“侨胞之家”还积极搭建合作桥梁,邀请外商协会、世界莞商联合会中的侨商侨领进行项目合作,提供政策支持、项目介绍等服务,促进了南城与海外侨胞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每逢节日,南城街道“侨胞之家”还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其中,“乐在其中”音乐会是其特色。据刘友中介绍,这项音乐品牌活动已经举办超过20年,不仅为东莞音乐人、爱好者、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还能以乐聚侨,帮助侨胞发展兴趣。此外,南城街道“侨胞之家”还经常安排插花、读书会等活动,为侨胞呈现文化大餐。

据市侨联统计,2023年全市各级“侨胞之家”合计开展活动近1000场,服务超过5.3万人次。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加强了与海内外侨胞的联系,也吸引了广大海外侨胞回乡寻根,助力家乡发展。

聚侨智 服务为大“家”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随着东莞不断夯实为侨服务基础,广大归侨侨眷投身社区各项建设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共画同心圆。

侨胞张全亮回乡寻根并加入南城医院便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2023年,南城街道统战办和侨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系并邀请美国肠胃肝胆专科院院士张全亮教授回到东莞南城,开启了寻根之旅。据南城街道侨联工作人员胡慧中介绍,张全亮教授一行在回乡期间,参观了南城街道社区、学校及档案馆等地,亲身感受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的热情好客。

张全亮表示,他的祖父曾告诉他,他们的老家在东莞南城篁村。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根。当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坐诊时,与一名来自东莞南城的患者的交谈,再次点燃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好奇。于是,他决定亲自回乡寻根,探寻祖辈生活的痕迹。

在南城档案馆和南城方志馆,张全亮看到了《东莞如见堂张氏族谱》以及张其淦、张伯桢、张次溪等南城张氏名人的著作、手稿、照片等珍贵档案。这些历史资料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家族的荣耀与辉煌,也让他对家乡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在得知南城医院有意邀请他回乡工作后,张全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表示,自己一直希望能将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11月11日,南城医院建院64周年之际,“张全亮院士工作室”正式揭牌,并开设了“国际肝病诊疗中心”。全职加入南城医院的张全亮,将国外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引入家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前沿、精准化、规范化、理性化的国际肝病诊疗中心。

回乡寻根,并亲自助力家乡医疗事业发展,是对侨胞爱国情怀和医者仁心的生动诠释,也是切实建设完善我市侨联系统自上而下、紧密联动工作网络的生动体现。

记者手记:

以“侨”为桥 凝聚四海之力

打造文化精神家园

行走在始建于1929年的石龙中山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幅侨乡建筑的画卷之中。这里的骑楼建筑群,是侨乡文化的一种独特象征,也见证了石龙乃至东莞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历程。

走进这片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浓厚的文化氛围。艺术品、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散发着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展示了侨胞们的根脉与情感,更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扇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

记者走进多所“侨胞之家”,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开展活动的一片空间,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侨胞们可以畅谈家国情怀、分享海外经验,共同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以松山湖“侨胞之家”为例,这是东莞首个国家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为侨服务阵地,坐落于松山湖林润智谷海归创新创业基地。在这里,侨企座谈会、创业分享会不时举行,提供入户、就业、子女入学等系列咨询对接服务,助力引进海外科技团队、高新企业。

东莞“侨胞之家”的建设,充分展现了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侨胞们的尊重和关爱,更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融合。在这里,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侨胞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侨胞之家”的成功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侨胞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贡献,也让我们看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美好前景。期待“侨胞之家”越来越好,成为连接海内外同胞的桥梁和纽带,共同推动祖国的繁荣和发展。

文字:记者 杨梓跃 图片:记者 杨梓跃 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