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马耳他比尔基卡拉,马耳他哈桑-扎米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德古阿拉(左)介绍一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 新华社图
欧盟委员会12日发表声明,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欧委会当天发布关于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税率为17.4%至38.1%不等。此次调查是在欧盟产业未申诉的情况下由欧委会主动发起的,在欧盟贸易救济实践中非常罕见。
欧方罔顾事实和世贸组织规则,此举不仅损害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合法权益,也将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少欧洲政商界人士对欧委会一意孤行的做法表示反对。他们提出,与其设置贸易壁垒,不如采取合作方式,让欧洲消费者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不断改进中获益。
经销商
将增加欧洲消费者成本
马耳他汽车经销商哈桑-扎米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特凡·德古阿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电动汽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与传统燃油汽车价格持平甚至更为优惠,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欧盟如果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增加欧洲消费者成本,减缓欧盟向绿色技术过渡,并很可能导致一些欧盟国家无法实现电气化目标。
作为马耳他比亚迪经销商,哈桑-扎米特汽车公司从去年9月开始从中国进口比亚迪纯电动汽车。他说,近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所作的贡献全世界有目共睹,与比亚迪合作是“明智的战略决定”。他认为,这是一项双赢合作,不仅丰富了公司产品组合,满足了马耳他消费者需求,促进了本地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同时也扩大了比亚迪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马耳他政府致力于推动交通电动化和提升民众环保意识,近年来该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据德古阿拉介绍,今年前4个月,马耳他新增汽车保有量中30%是纯电动汽车,其中比亚迪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德古阿拉认为两国在绿色领域合作潜力巨大。马耳他可从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中受益,而中国则可通过马耳他进一步扩大欧洲市场。“两国合作可以促进电动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提高市场销量,并带来显著环保效益。”
德古阿拉表示,目前中国纯电动汽车在马耳他仍处于增长初期,“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马耳他街头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德古阿拉驳斥了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他认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全球对电动汽车的巨大需求,以及中国在满足这一需求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说,全球范围内大多数汽车仍为传统燃油汽车,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销量有着巨大空间。
专家
欧洲汽车产业最终将受到反噬
欧亚中心副主席、欧盟委员会前交通运输专员薇奥莱塔·布尔茨日前在萨拉热窝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洲汽车产业最终将受到反噬。
布尔茨告诉记者,欧盟国家和中国的汽车产业已深度融合,切断欧中之间的贸易纽带既不可能也毫无益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猛,欧盟应与中国开展合作,而不是热衷于设置贸易壁垒。
她说,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弊远大于利。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导致外部对欧投资进一步减少,阻碍欧洲汽车和交通产业创新与发展,也不利于欧洲绿色转型。
“这个世界不需要更多的‘小院高墙’,我们需要更多合作新范式。”布尔茨表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可以成为欧中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
“推动绿色转型需要全球协同努力,欧洲和中国应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布尔茨说,各国应增进互信、促进合作,而不是扩大对抗。
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欧亚中心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欧洲和亚洲关系,促进不同部门和学科的专业人士、机构和组织间交往。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应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崛起是错误做法,不仅将损害欧中合作,也会伤害欧洲汽车业自身。
杜登赫费尔明确反对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他说,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指责中国所谓不公平补贴没有事实依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是依靠补贴来支撑发展,而是通过完备的产业供应链和庞大市场产生的规模效应来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优势是经过20至30年的新能源产业投入、技术研发等因素积累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竞争优势,不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杜登赫费尔说。
他表示,随着消费者积极性提升、市场规模扩大和竞争力增强,中国汽车行业能够产生良性循环,车企有更强动力推动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杜登赫费尔指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恐将导致在中国活跃发展的各国汽车制造商遭受损失。雷诺、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重要汽车厂商都选择在中国生产部分电动车型,再出口至欧洲销售,“欧洲车企同样将遭受欧盟关税措施的伤害”。
“在全球绿色转型过程中,我们要结伴、要合作,中国具有新能源技术和先发优势,是全球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能实现共同愿景,为中国、欧洲乃至全球民众带来福祉。” 杜登赫费尔说。
■6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辆电动汽车在欧盟委员会附近一充电站充电 新华社图
政客
反对因与外国竞争
而封闭欧洲汽车市场
德国总理朔尔茨8日发表讲话,反对因与外国竞争而封闭欧洲汽车市场。
据《法兰克福汇报》报道,朔尔茨当天在德国吕瑟尔斯海姆出席欧宝汽车公司125周年庆祝活动时说:“我们不会对外国公司关闭我们的市场,因为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公司在国外市场受到同样的对待。”
欧盟委员会去年10月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有消息称,欧盟委员会或将效仿美国滥用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德国交通部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日前均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无法保护欧洲相关产业发展,而只会伤及德国企业、德国经济和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
回应
外交部:
敦促欧方倾听各界理性声音
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就日前多方反对欧盟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3日表示,敦促欧方认真倾听各界客观理性声音,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拟从7月4日起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达38.1%的临时关税。德国政府发言人表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贸易壁垒;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发表声明称,匈方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制造商野蛮征收惩罚性关税。大众、宝马、奔驰、斯特兰蒂斯等欧洲主要车企也迅速发声反对。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说,关于欧盟发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初裁披露,商务部发言人已经就此回答记者提问,阐明中方严正立场。中国产业界和商协会也发声表示坚决反对。
“我想强调的是,这起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行为,无视客观事实,罔顾世贸规则,违背历史潮流,只会损人害己。”他说。
“我们敦促欧方认真倾听各界客观理性声音,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避免损害中欧互信和对话合作。”林剑说。
中国工商界:坚决反对
针对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13日表示,中国工商界对此坚决反对。
这位发言人说,在欧盟电动汽车行业未遭受任何损害、也未主动申请调查、并多次表示反对情况下,欧盟委员会依然一意孤行采取征税措施,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与此同时,欧盟向其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提供了大量补贴,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欧盟委员会在本案调查中,明显违背世贸组织规则,调查程序显失公平公正,中国应诉企业根本无法正常完成调查程序,欧委会因此以所谓“可获得事实”规则裁定中国企业高额补贴幅度,中国行业企业将坚决拿起法律武器,在世贸组织规则项下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电动汽车行业依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有效促进全球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欧委会滥用世贸组织贸易救济规则,肆意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严重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严重破坏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代表中国工商界呼吁欧方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立即取消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征税措施。中欧电动汽车行业合作前景广阔,中欧业界应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磋商对话化解矛盾纠纷,通过互利共赢助力节能减排,通过融合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新华快评
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
欧盟算错了账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欧方罔顾中国电动汽车优势来自开放竞争的客观事实和世贸组织规则,无视中方多次强烈反对,不顾多个欧盟成员国政府、产业界的呼吁和劝阻,是以“维护公平竞争”为名行“破坏公平竞争”之实。
欧盟步美国后尘祭出“关税大棒”,执意采取保护主义行动,不仅损害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合法权益,也将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欧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将影响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氛围,损害欧盟消费者自身利益,也将破坏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使全球自由贸易再次遭遇打击,这是欧盟算不清“规则秩序账”。中欧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德国等欧盟国家与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交融。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应该明白,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对汽车产业强加关税只会进一步扭曲市场,进而割裂全球产供链,对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竞争中培育优势才是企业生存之道,想靠税收政策营造舒适区,这是欧盟算错了“经济发展账”。多家欧洲车企高管都认为,提高关税对于欧洲汽车巨头应对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于事无补。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应该明白,中国电动车产业异军突起的关键不是封闭排他,而恰恰是开放合作,大众、斯特兰蒂斯等多家跨国车企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合资建厂,均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实际上是以牺牲欧盟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盟热销,靠的是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性能和完善的服务。如今欧盟挥舞关税大棒,使欧盟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大幅增加。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欧盟若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本土消费者购车成本将大幅上涨。即便欧盟内部增产并减少电动汽车出口也无济于事。
除了“消费账”,欧盟还应好好算算“环境账”。欧盟反复呼吁全球早日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不仅助力中国兑现自身减排承诺,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也为欧盟削减碳排放发挥重要作用。如今欧盟一边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一边挥舞保护主义大棒,如此“双标”只会有损其全球信誉,破坏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阻碍全球绿色转型。
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笔账是亏是赚,欧盟应该好好算一算了。
专题文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