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苑|胡磊:为东莞书画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东莞+ 2024-06-06 21:42:04
胡磊作品 《东莞近现代书画名家评传》封面

用东莞作家、文艺评论家胡磊的话说,“东莞书画艺术的崛起,是当代岭南书画艺术崛起的鲜活标本,具有某种代表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岭南书画的某种格局,也丰富和完善了岭南书画的构建和发展。”

只是,从2007年因为工作原因接触、激发对东莞书画研究的兴趣起,多年来胡磊对东莞书画研究现状多少带点遗憾:“长期以来,面对这份崇高的荣光,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不少,后学对东莞书画艺术的研究却显得寡淡低迷和滞后苍白,有关东莞书画整体研究的著作,更是难觅踪迹,研究者寥寥。”

随着对东莞书画研究的深入,胡磊对整体研究东莞书画的想法愈加执着,并默默沉浸其中。近日,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东莞近现代书画名家评传》的出版,便是其多年研究的成果表现之一。该作品“述”“评”兼具,整体行文推进以史事述人,以正义取势,以事理张目,以激情阐释,叙述评析力求既生动亲切,又充满艺术质感。

岭南视域下,展示文脉传统良好的书画东莞

在胡磊的研究视野里,东莞尽管偶有研究某些学人名家的著作,但“大多沿袭既往模式,研究方法陈旧,观点近乎雷同”,如从个人简介到师承关系,从技法介绍到从艺资历,从艺术形态到创作方法等,既没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的阐释判断,也没有艺术风格和学理精神的探究发现,更遑论研究方法的探索创新。尤其是关涉东莞书画人物的整体思考与个案分析的研究,被大面积忽略或遗漏。

“对东莞书画发展的忧虑和质疑,一直是东莞书画界思考和审视的焦点,东莞书画面对辉煌传统和时代激变,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在与外界对话中发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谈起撰写本书的初衷,胡磊如是说。他认为解读和研究东莞书画创作,需要全面把握其整体创作态势,才能宏观地把握当下东莞书画的发展走向。

从书的结构上看,不仅有《东莞近代现代书画名家研究书评(代序)》这样长篇宏论,紧密结合岭南文化和书画艺术历史和背景,论述东莞书画源流和地位,不仅以岭南画派、广东国画研究会为主要书评对象,详细论述了近代文化语境下的东莞书画传统,更是对近代东莞书画名家展开全方位的述要,还深入论述了东莞书画传统及其当代价值,乃至对东莞书画未来发展也给予中肯的展望。正文部分不仅精选了张敬修与“二居”(居廉居巢)来评述岭南画派一脉,在东莞开启的因果和影响,更是精选了邓尔雅、黄般若、容庚、卢子枢、邓白等在广东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典型人物进行评述,从而凸显其对广东国画研究会的重视。

对于广东国画研究会,胡磊试图发现和揭示该会画家在“发扬国光、弘扬传统”中的艺术价值及其历史贡献,其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对广东美术发展和地域文化发展的意义,以及与国画传统相关联的外在艺术现象与内在动力渊源,从另一侧面为解读中国书画发展的艺术演变脉络提供了鲜活注脚。“理解国画研究会非常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它对于中国书画传统的文化坚守和承上启下的文化担当,让后人坚信国画创作是有迹可循的,是有根基的。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阔背景下,当代美术正面临如何厘清其承继的丰富庞杂的文化资源的重要命题。”胡磊说。

胡磊作品《岭南书画艺术论稿》封面

总体观之,胡磊在书中对行进中的东莞书画名家人物作一线性梳理和分析,将行进中的东莞书画置于岭南书画发展史和东莞历史人文视野中去进行整体观照,力图通过对东莞历代文人书画家翰墨丹青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展示一个具有良好文脉传统的书画东莞,为岭南视域下的东莞书画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述兼具,学术严谨性和文本可读性较强

《东莞近现代书画名家评传》是一部横面广,纵面深的著作,寄托着胡磊“为岭南视域下的东莞书画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理想。而评传这种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的文体,成为其最佳选择:具有“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传要真实,评要中的”等基本写作要求和评与述兼具的特点,能更好地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文学性于一炉,学术研究特征和文本的可读性较强。

从该书作品呈现看,既有整体上的综述与观照,也有细节上的探索与铺陈;既有重大艺术事件的阐释论述,又有艺术细节的解读分析;既可以让人了解画坛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气候、文化氛围、思想脉络和事业成就,又可以通过许多可圈可点的艺术事象走近书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书中艺术史实和画家人物互为背景、互为参照、互动前行,延伸和拓展了书稿的文本内涵和阐释空间。

其实,胡磊选择评述这一体裁有自身优势的考量。首先,东莞书画历史和人物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学术构成,要在整个地域性书画发展的个案现象和历史事实中展开,难度不小。好在早在2007年,胡磊在岭南画院和可园新馆筹建的资料整理工作起,就开始沉浸在对整个岭南书画发展和地域文化研究,在资料掌握、研究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其次,作为国内知名的文艺评论家,胡磊从选题确定之初,就将研究写作的视野推广到他所熟悉的文艺批评领域,希望将东莞书画人物研究与非虚构研究,尤其是人物评传写作在题材立意上尽可能打通。

为了更好呈现作品,他一方面从近现代东莞书画家百花丛中择其精要,选取最具代表性人物加以评述。随后不畏寒暑,历时两年多博览诸家相关研究之长,重新走访可园、旨亭街、中山大学、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历史遗存,一步步搜集考证、爬梳开掘,尽可能多掌握真实的、与选题研究有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及其生活细节等。

在此基础上,他又用多年做媒体的嗅觉,敏锐捕捉被历史掩盖的足迹线索,从中体悟传主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思想;用多年从事文学创作的笔触,生动讲述历史故事,让我们领略到一系列真实鲜活的东莞书画先贤人物谱系。同时,用多年从事文艺评论的视野,鞭辟入里地剖析人物、评述事件,别具一格地阐释传主的思想脉络、艺术成就和生平形迹,所以该书文本表述带有明显的文艺评论的色彩,充满大量作者判断层面的思考,不仅是对于传主其人其作,对于从中所派生出的地域文化现象都有自身个性化的理解,全面呈现了岭南文化背景下东莞书画不同凡响的代表阵营和人物谱系。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东莞日报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