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遴选结果公示名单,东莞市2项融合教育案例成功入选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成为东莞融合教育成效的精彩缩影。
为深入贯彻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落实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示范项目和精品课结项工作,总结推广优质经验,近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指导,东莞市教育局主办的首批广东省内涵建设示范项目和特殊教育精品课程(东莞地区)结项暨松山湖片区融合教育社团展示活动举行,汇聚特殊教育领域的众多领航者与实践先锋,共同描绘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广阔蓝图。
东莞探索优化融合教育
作为省内融合教育的先行地区,东莞市构建了以随班就读及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以此满足不同特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愿望,努力保障特殊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东莞市教育局基信科负责人王芳以《打造“莞邑”特殊教育品牌创新区域融合教育模式》为主题,介绍了东莞市随班就读示范区建设情况,她从组织架构、推进措施、成果推广等方面详细介绍东莞市随班就读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1+2+3+N”的莞邑融合教育发展格局的形成。
2021年11月,东莞选择南城阳光第六小学、茶山镇中心小学和石排中学作为东莞市普通中小学首批特教班试点学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相关学校成效斐然。比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以“三爱教育”模式,提升了特殊学生能力,促进了普特学生之间的和谐;茶山镇中心小学也开展了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成就每个独特生命。
作为全国首家招收多种残疾类别的市属公办园,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不忘办融合教育园的初心,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教育模式。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副主任孙幸花分享了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融合教育探索实践,通过“三全四融”和“五维育童”模式,促进普特儿童相互成长,实现全面融合教育。
探讨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课程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合教育是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让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中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需要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调整。
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主任郑佩芬展示了《学前智障儿童体育教育康复课程》成果,此课程标志着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在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进展,能够为更多学前智障儿童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服务。
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形成《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入学适应课程》成果,成功编制学生及家长手册,为各教育阶段提供全面指导;东莞启智学校创新形式,运用“码书”与微课程视频,为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指导;东莞启智学校编写教材《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教师提供了重要资源。
“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的体育教育康复精品课,游戏化教康结合模式适合低龄特需儿童,非常值得借鉴推广。”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教研员、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刘艳点评道。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邱举标认为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的孤独症适应课程“高、富、帅”,强调量化可视表格对精确评价及课程改进的作用,鼓励健全评价体系以更好支持孤独症儿童入学。
努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特殊教育生态
当天,专家学者前往大朗镇三星小学参观松山湖片区融合教育社团成果。活动还举行了《普特共建,智汇共融——探索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沙龙,共同探讨融合教育的新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葛新斌对东莞市随班就读示范区建设的显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东莞市随班就读工作可以在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专业保障、凝练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优化。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激励我们继续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契机。”东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与会人员能将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思维转化为推动特殊教育前行的不竭动力,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特殊教育生态而不懈奋斗。
融合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不仅能改善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还能培养一般儿童善良、友爱等品质,帮助他们理解多元化世界。接下来,东莞市将以研促教,以融促育,为“莞邑”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机会。